模式

  • 详情 外资安全审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领域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不仅表明了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也预示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将迎来重大改变。在这一背景下,高技术行业,特别是关键领域的企业,亟需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本文基于 2010-2023 年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以 FIRRMA 试点作为美国在关键领域外资安全审查收紧的准自然实验,探究中国关键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显著促进了关键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对企业所受“内部支持”和“外部压力”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受到内部支持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而未受内部支持的企业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反而实现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通过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提升了创新质量,以及增加了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新旧技术国家主义转变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为中国政府在高技术产业政策制定中的深入评估与策略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 详情 机构纵向持股能否破解中国企业专利创新陷阱——基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
    中国产业链企业存在专利创新“量质错配”陷阱,这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沿链扩散与技术整合,导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以实现有效突破。文章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机构纵向持股能否提升产业链企业的专利创新质量。研究发现,嵌入产业链的机构纵向持股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之间呈现出“U”形非线性关系。在 U-test 非线性测试、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反向因果等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纵向持股的投资组合权重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非对称持股影响其治理行为。其中,监督型机构纵向持股在企业专利创新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随着产业链非对称持股程度加大,来自联结供应商或者分销商的机构纵向持股的治理策略逐渐由“策略均衡”向“主动干预”演化,从而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当持股比例小于 26.27% 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纵向关联交易和垄断竞争强化垄断效应,降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当持股比例大于 26.27% 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企业供需优化和委派董事加强协同治理效应,以此促进专利再配置和专利引用,进而加强创新扩散效应,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文章的研究结论可以深化对机构纵向持股这一新兴持股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专利管理的认识,同时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关于产业链韧性和稳定的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 详情 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在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并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技术进步,这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应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模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构建了创新活动突破企业边界的跨国并购理论模型,并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国并购促进了企业与其他研发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增加研发投入、外部拓展海外市场和建立战略共享渠道这三个途径得以实现。此外,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会受到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并购交易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的研究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来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借助外循环来提升国内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 详情 Globalizing Hainan Tourism Products: Lessons from Canadian Tourism Operations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Canada’s tourism produc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hich has been highly successful in ensuring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while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tourism practices. The Canadian model emphasizes quality assuranc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arketing, and data analysis,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ainan’s tourism product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Hainan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its tourism operations, enhancing scientific quality management, utilizing tourism data effectively, and prioritizing efficient mark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should be used as an entry point to drive Hainan’s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sumption center.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in Hainan’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identifies the need for a new opera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hat is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译]本文深入探讨了加拿大在旅游产品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该国在确保旅游业动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成功维持了传统旅游实践。加拿大的模式着重于质量保证、组织支持、市场营销和数据分析,为海南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研究建议,海南应重点提高其旅游运营的整体协调性,加强科学的质量管理,有效利用旅游数据,并优先重视高效的市场营销。应将入境旅游的发展作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业和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切入点。文章强调了海南在旅游业国际化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并指出了需要一种新颖、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详情 The Rise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in Canada: From Immigrant to Influencer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Canadian business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Chinese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shaping the Canadian business landscap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topic,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s the primary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25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including Chinese immigrant business owners, employees of Chinese-owned businesses, and members of Chinese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Canada. Thematic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interviews and identify patterns and them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nadian business culture and that Chinese business associ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business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embrac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has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nd businesses must effectively manage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workplace to promot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shaped the Canadian business landscape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译]本研究旨在探讨华裔移民对加拿大商业文化的影响,以及华人商业协会在塑造加拿大商业格局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设计,以半结构化访谈作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目标抽样选定了25名参与者,包括加拿大华裔移民企业主、华裔企业员工,以及加拿大华人商业协会的成员。本研究通过访谈收集数据,并使用主题分析法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模式和主题的识别与分析。研究发现,华裔移民对加拿大商业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华人商业协会在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商业环境中拥抱文化多样性既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必须有效地管理工作场所中的文化多样性,以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合作。本研究为理解华裔移民如何塑造加拿大商业格局,以及商业环境中拥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 详情 金融心理学的一个理论综述及“非理性”的A股投资案例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心理学理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在进行实际的投资决策时,其信念的形成并不遵循贝叶斯理性,其选择的偏好也并非满足“理性”的假设,而是存在种种“非理性”的局限。事实上,这种“非理性”成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思维和决策模式,对其决策行为和结果产生总体的和长远的影响,典型的如代表性思维、经验法则、锚定与调整效应、框定依赖偏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证实偏差等。本文在介绍这些经典金融心理学理论的同时,予以借鉴并对我国A股市场上发生的投资者心理就行了分析,本文成果对于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 详情 碳风险、区域低碳转型与银团贷款定价
    《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以《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为事件冲击,采用连续型 DID 模型探究了区域低碳转型风险对银团贷款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协定签署后,中国高碳排放地区的银团贷款存在显著为正的碳风险溢价;由于地区碳风险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从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本。此外,研究还发现:碳风险溢价的高低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特征的影响;在法制化程度高的地区,银行因承担污染连带责任而提高对碳风险的重视程度,相应地提高了碳风险溢价;在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激励低碳产品生产和低碳技术研发,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在发生气候灾害的地区,银行执行国家救济职能,会降低碳风险溢价;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碳中和更易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和碳汇抵押资产能够增加现金流并降低信用风险,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本文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区域低碳转型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详情 考虑供应商资金约束的绿色供应链内部融资策略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市场中,通过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投资或贷款,可以减少供应商资金不足、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引起的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损失。本文假设市场总需求不确定,构建供应商资金约束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模型,分析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股权比例的增加,产品绿色度和批发价格增加;当供应商进行融资时,若股权比例极低,应该选择债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股权比例的增加,达到临界点之后,供应商应该选择股权融资。当股权比例满足一定条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会达成共识选择股权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双赢。
  • 详情 如何建立防止农民规模性返贫的金融结构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易县格莱珉小贷模式、政府金融扶贫方式的分析,指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过去依靠政府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换取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虽然也能帮助脱贫,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将来政府停止担保贴息,银行就会停止贷款,农民失去金融服务还有可能规模性返贫。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结构。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发展逻辑进行了延伸分析,科学设计了由“普惠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村庄银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乡村银行经管系统与八大辅助系统组成的“二梁八柱”农村金融架构,并对农村金融结构及其建设步骤提出了建议。
  • 详情 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如愿以偿”还是“事与愿违”?
    金融科技是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但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的模式存在明显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在手工收集并人工判别每家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情况的基础上,以 2011—2019 年间 334 家区域性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 PSM-DID 模型,实证考察了合作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经济后果,给出了支持委托代理观点的证据:合作总体上会降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提高不良贷款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结合合作双方特征和业务与技术合作的对比分析,针对委托代理问题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当作为代理方的科技公司能够自营贷款业务或同时与多家银行合作时,或者当委托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或话语权较弱时,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负面影响更明显;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以联合贷为代表的业务合作中,而能够显著提升银行金融科技能力的技术合作对银行经营表现并无负面影响。本文不仅立足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独特情境,拓展了金融中介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研究,还为科学评价商业银行选择不同模式发展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为监管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