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

  • 详情 文化身份与歧视感知:加强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文化认同教育
    当代社会,文化认同与歧视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加拿大华人社区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其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备受关注。面对歧视挑战时,文化认同如何发挥作用?又该如何加强文化认同教育,以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未来,更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具有深远意义。
  • 详情 数字金融与信息垄断利率
    本文探究了长尾市场上的数字信贷利率形成问题,基于Hotelling模型从信息传输的视角提出该市场存在一种新型的垄断,并且动态地分析了这种垄断的加剧过程。本文主要发现有:第一,银行决策的最优信贷利率与其获得的借款人信息量负相关。第二,如果数字空间存在信息传输损耗,那么均衡利率高于Bertrand利率水平,为一种信息垄断利率,垄断溢价、垄断利润均与损耗系数正相关。第三,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次数越多,这种溢价也会越大,而且借款人之间的利率不平等问题也会加重;第四,部分借款人可能还会遭受歧视性定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项政策设计讨论,包括因信息垄断造成的垄断指标测度、风险指标测度以及最优的数字普惠考核政策,以破除数字鸿沟、缓解信息垄断,从而降低长尾市场均衡利率,保障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本文最后对理论模型进行仿真,模拟主要结论。
  • 详情 企业债务融资贵的新解释:来自气候灾害冲击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累积,中国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手工整理了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构建了考虑企业子公司数量及所在地的气候灾害冲击加权平均指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气候灾害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候灾害冲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冲击造成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和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增加是其中的影响机制。异质性考察发现,气候灾害冲击提高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在受到“信贷歧视”更严重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中更加显著,且在受气候灾害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和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提高风险感知水平和改善ESG表现缓解气候灾害冲击造成的融资贵问题。本文为气候灾害这一因素对企业融资贵问题带来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对企业防范和化解气候灾害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产业链定价策略影响的研究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链的垂直市场结构设计理论模型,从控制权角度探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持股比例与产业链中双重边际化现象的关系。研究表明,存在国有持股比例阈值,当国有持股比例高于阈值时,产业链中不会出现双重边际化现象,反之则相反。市场竞争状况影响产业链整体利润、上下游利润分配规则和市场需求规模,从而作用于该阈值,影响双重边际化。与水平市场结构相反,由于上下游产品间互补效应的存在,垂直市场结构中市场竞争程度越强时,双重边际化现象越易出现,该现象也越易阻碍产业链整体利润提升,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需要加以关注。因此,依据市场竞争指标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措施时,务必要严格区分水平或垂直市场,关注不同市场结构下竞争程度对政策实施后市场竞争均衡的不同影响。
  • 详情 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的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的视角
    我国信贷市场存在企业规模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有研究多是从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资产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尚未有研究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机理阐释。以2009—2018 年我国非金融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在信贷规模和成本两方面同时存在;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致使实体经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被高估约40%;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风险高估问题,且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在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上述机理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分组样本中均得到验证。因此,正视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缺陷,矫正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导致的信贷错配,是缓解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现象的市场化创新路径。
  • 详情 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及监管研究
    近几年, 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明显趋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海量数据需求, 促使数据行业快速成长。 而数据机构作为数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不断地渗入到金融服务领域之中, 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结构, 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包括数据隐私泄露、 算法歧视、 数据垄断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 如何做到既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数据机构的服务实现产业赋能, 又有效规避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成为了大数据时代金融监管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按照金融机构与数据机构合作的四大主要应用场景具体分析了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 以及双方在开放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其次, 本文选取美国、 欧盟、 英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五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详细梳理了国际上为了防范第三方数据公司为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相关的监管经验。 最后, 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国内对于金融领域第三方数据公司的监管现状, 以及我国国情, 提出四点监管对策建议。
  • 详情 信贷所有制歧视: 政权关联效应和信息释放效应
    本文深入探讨了“信贷所有制歧视”现象的微观机理。本文实证发现,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债务成本显著更低,且该成本优势源自国有控股权的“政权关联效应”和“信息释放效应”。一方面,政府向国企提供隐性担保和资源倾斜,并能直接干预银行决策;另一方面,特殊的监管激励机制使国企信息更真实、风险偏好更弱,有更低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以上机制使银行信贷预期损失更低,交易成本更节约,“隐性合约收益”更大,因而会向国企提供更优的信贷条件。可见,“信贷所有制歧视”是当前制度下国企、政府和银行三方利益互动、理性选择的结果。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掌控,削弱其与国企间的利益关联,并从制度上增强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贷所有制歧视”难题。
  • 详情 企业债务融资“所有制歧视”研究综述——那些已知的和被忽视的
    企业债务融资“所有制歧视”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领域。国有属性可能通过多重机制使企业在债务融资契约中获得更优的交易条件。本文在综述融资“所有制歧视”存在性实证成果基础上,将其微观机制总结为“兜底效应”、“资源效应”、“干预效应”和“信息效应”,初步阐释了各机制的含义与异同,并指出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详情 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谁?——基于企业过度投资的 DID 研究
    货币政策将显著改变企业外部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产生重 大影响。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1-2007 年的相关数据, 验证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同企 业所受到的冲击。 笔者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对公司过度投资存在异质性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 显著抑制了小规模、担保能力弱的公司的过度投资;却未发现国有化比率低的公司过度投资 受到抑制的证据,对民营企业的融资 “歧视”并不存在。该研究深化了关于企业过度投资 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
  • 详情 银行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歧视
    如何化解小企业贷款难,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构建商业银行贷款期望 收益函数,分析了利率管制与利率自由化背景下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选择,并运用仿真模拟与 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银行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歧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具有小 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资本约束监管会强化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歧视,进一步加剧小企业 贷款难题。监管当局应在资本监管上采取更具弹性的实施方法并适当修正现有监管措施,从而鼓励 商业银行提高发放小企业贷款的内在动力和意愿,缓解对小企业的贷款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