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

  • 详情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从美国次级贷危机谈起
    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年8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商业银行流动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流动性偏好模型,分析比较了在流动性冲击干扰下,不完备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和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中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银行危机传导的理论分析有利于我国经济开放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详情 下一步印花税该如何调 创建流动性偏好的印花税税制
    一直以来政府通过调节印花税税率来表达对股市太高或是太低的担心,总是在市场非理性时给予警示挤压泡沫,在市场极度受伤时给予安慰。好比人极度兴奋时的一盆冷水或是极度伤痛时的一片止痛药,冷水或是止痛药有效缓解了亢奋伤痛,启到了一定的缓和目的,却没有改变流动性不足与投机过剩的状况,治标不治本。 创建流动性偏好的印花税税制不但能够有效减小流动性风险,同时也将通过改变投机的成本防止投机过剩。具体的建议是:无论买或卖,只要挂单出来等待被动成交的征收给予-1‰的印花税奖励,对于扫单主动成交的征收3‰的印花税。这样就会激励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挂单交易,创造流动性;同时增加了有控制股价目的的参与者的对敲股票洗筹的成本。通过挂单在-3‰—1‰,扫单3‰—10‰范围调整,将会寻找到合理平衡点。 此举功在千秋,切勿创造出巨大的泡泡等待经济衰退时期的后来人承受,肥了这个世纪的投机者。
  • 详情 利率决定机制探索 -- 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重新解读和修正及对IS-LM模型内在逻辑矛盾的消除
    对利率决定机制的不同看法一直处于货币经济学中许多困惑和争论的中心,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又更是处在中心的中心。本文尝试从流动性偏好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本文揭示了在利率决定中引入流动性偏好分析的必要性,并表明,是融资动机,而不是交易动机,在利率决定中发挥着更为基本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中利率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一错误是由于融资动机的引入才得以显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把一般均衡方法和基于融资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分析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逻辑统一的、完整的利率决定模型。在新的模型中,利率由闲置货币的供求决定。进一步地,本文还推导出一个反映利率和预期收入间关系的宏观经济模型,以取代存在着内在逻辑矛盾的IS-L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