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创造

  • 详情 双支柱监管下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基于2015-2018年中国银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承担机理,并选取 2015-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和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和企业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可抑制由数量型工具引发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水平变化系统性风险增大会增加表外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是双支柱监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之一流动性创造可通过信贷额度 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因此,降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内在冲突,提高银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流动性创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 。
  • 详情 金融结构、流动性创造与货币政策
    金融结构的不断演变,使得流动性的内涵和流动性创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 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下, 具有较强市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被纳入到广义流动性的范畴,在总量上, 广义流动性包括了各种信用形式在内的社会信用总量。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 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内部的流动性扩张,在过去几年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 金总量的快速增加。流动性创造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有效性。因此,一国政策当局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