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

  • 详情 互联网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信贷迅速增长,其模式与客群显著区别于传统信用卡,值得探究。本研究选取某代表性平台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其业务团队曾于2017年6月展开内部测试,对同期满足信贷准入的用户随机分为准入组(实验组)和非准入组(对照组),以检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现实影响。利用这一套独特的微观用户随机实验数据,本文对比准入组与对照组的约10万用户在实验前后的消费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在实验期间,互联网消费信贷显著增加了消费,月均消费增加幅度在73-92元之间;第二,互联网消费信贷同时增加了线上与线下消费,未发现对传统信用卡的挤出效应;第三,其主要作用渠道是缓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促进作用对于流动性约束较强的用户更为显著。本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既提示了普惠型消费信贷对提振消费的意义,也为指引互联网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 详情 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学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的消费信贷的出现,给金融监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福利影响,并得到四个结论:第一,如果银行无法提供充足的消费信贷,那么电商平台就有激励提供信贷,以支持规模经济并扩大交易量。第二,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越多,它们的市场势力就越大,就会带来更多的效率损失。第三,电商平台消费信贷扩充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输渠道。第四,由于消费者存在现时偏见,电商平台相比银行更有可能过度授信。这些结论值得监管机构关注。
  • 详情 策略型消费者的故意违约行为仿真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策略型消费者的故意违约仿真模型,主要关注商品降价时消费者的心理性的放 弃还款行为。基于此模型初步讨论了征信体系和商品降价特性对违约的影响。
  • 详情 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
    融资瓶颈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规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证明,资产证券化是解决汽车金融公司流动性的有效途径。我国处于尝试阶段,目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对资产证券化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探讨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引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其次结合上汽通用案例分析国内存在的不足;再次从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管理层、汽车金融公司、相关参与主体和金融市场四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 详情 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问题探讨
    贷款风险问题影响到汽车金融公司贷款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如购车人违约、恶意骗贷、经销商内外勾结等问题导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坏账率居高不下。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本文结合国外经验,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引入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问题及常见形式;第二,进行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管理必要性分析;第三,探讨当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贷款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最后,从环境、公司自身、购车人、风险分担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 详情 个人信贷是银行业的救世主吗?
    本文的目的是根据信息生产的激励模型,采用比较金融体系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美国和日本等不同金融体系国家在开展消费者信贷业务中的各自运行模式,来探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过严密的实证分析方法,我们发现: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相对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个人信贷业务的可支撑的规模要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类国家所采用的个人征信、信用风险防范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银行体系主导的国家是通过银行设定抵押资产和较高的刚性利率来达到目标,而市场体系主导的国家则是通过基于市场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的价格发现功能(定价机制)来实现的,我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对于消费者信贷业务的特点来讲后者是更有效率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联合征信体系的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的完善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引入是消费者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 详情 现实消费信贷的困惑与对策
    消费需求不足是国内需求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情况看,当前增加消费需求除了增加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外,最主要的是增加最终消费,而居民消费一般占最终消费的80%以上,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尚未彻底转变,消费信贷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既取决于居民的心理行为、贫富差距和未来收入预期,也与我国消费信贷路障较多、消费环境消费政策存在缺陷和有效需求结构错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