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详情 有利为之还是被迫入局? ——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
    要建立“长钱长投”的投资者市场,企业优质的文本披露必不可少。本文基于政企双向利益交换视角,利用深度学习技术(Word2Vec模型)构建年报文本可读性指标,检验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寻租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在机制分析阶段,研究证明了寻租行为会通过企业自利行为和管理者自利行为影响年报文本可读性,同时排除了官员主动敲诈能促进寻租对可读性负面影响的情况。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治理手段、市场监督力量以及政府治理政策均能有效抑制寻租对可读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信息披露视角拓展了寻租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优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深化反腐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 详情 政策赋能、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探讨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与企业ESG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绩效,激发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尤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治理(E)和社会治理(S)维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了数字化政策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规范约束的作用。第二,机制研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使明显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此外,区位导向性政策可以有效规范约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ESG绩效的提升。第三,大数据试验区能够更好地促进东部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实现均衡发展,仍存在区域和企业间差异。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大数据试验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依托大数据试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详情 中国企业全球人才管理的法律合规与数字创新
    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人才管理格局,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法律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深入剖析国际劳动法、税收法规、数据隐私保护以及跨文化法律差异后可知, 国际法律的复杂性不仅影响企业的人才吸引、 管理与留用政策,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构建全面的全球法律合规治理体系、培养跨文化领导力、优化全球薪酬与激励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人才管理效率以及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从而塑造更具活力与包容力的国际商业生态体系。
  • 详情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兼论“太关联而不能倒”和“太小而无法竞争”
    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行为虽然对提升金融效率有益,但通常也伴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本文改进最新的“去一”法,运用云计算技术和分年度各2000万次蒙特卡洛模拟实验,测算2010-2021年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684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值和易被忽视的间接关联风险,深度理论思考并实证探索银行数字化这一金融创新的伴生关联风险溢价,以及其系统性风险累积效应源泉。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针对第一个新视角,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科技相关度提高基础资产相关度,从而产生了易被忽视的间接关联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跟随性创新引致了基础资产同质化,大银行则不显著。其次,针对第二个新视角,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具有显著的系统性风险累积效应。这主要由个体风险主导,而总关联风险则显著下降,说明数字化虽然有助于分散风险,但激励了总量的风险承担水平。具体来说,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拓展了新投融资渠道,降低了同业投资和负债,实现风险分散。除间接关联风险之外,其负向机制在于新投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有能力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配置,但是对盈利能力提升作用不明显,导致提升了其风险承担乃至个体风险水平。最后,进一步探索研究表明,大银行通过数字化下沉业务的挤压效应,使中小银行表现出“太小而无法竞争”的现象,是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主因。具体来说,中小银行在大银行数字化下沉业务的挤压下,导致数字化开拓新业务承担较高风险的同时,盈利效果、融资成本和风控优势均不明显。并且排除了监管约束和数字化门槛效应的替代假说。上述研究拓展了“太关联而不能倒”的理论以及发现了“太小而无法竞争”的典型现象,也有助于丰富关于银行数字化上述两个新视角的理论认识,并且对于推进数字金融的穿透式监管和行为监管,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政策参考意义。
  • 详情 网络安全治理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证据
    网络安全治理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资本市场中的企业网络安全治理与金融风险,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文本,构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指标,实证研究揭示了网络安全治理和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安全治理可以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这一结论在更换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和《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企业网络安全治理降低了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从而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公司成长性较好、有形资产比例较低的公司更有可能重视网络安全治理。本文结论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参考。
  • 详情 金融能级与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城域分化与耦合协同
    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与所在区域的金融能级水平密切相关。文章利用 2012 — 2019 年289 个地级市数据,就金融能级扩容对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作用机制、城域差异及耦合匹配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研究发现:(1)金融能级扩容能显著提升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且金融能级的规模广度和效率效度的赋能优势要显著优于结构深度。(2)金融能级通过降低城市主体平均融资成本、促进城市产业主体活力、优化城市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来驱动城市产业创新竞争力的提升。(3)不同功能定位及产业基础的城市金融能级对其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域分化及空间溢出效应,各城市金融能级与产业创新竞争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提升趋势,国家级重点城市群内的城市在金融能级和产业创新竞争力方面的耦合协同度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与共同富裕实现
    在对共同富裕本质特征和数字普惠金融核心价值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利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份共同富裕实现指数。利用这一数据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包容性增长则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环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为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模型、更换被解释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因此,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守正创新发展有助于通过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 详情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检验:普惠金融的视角
    小额贷款公司是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重要载体,普惠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根据普惠金融的特点,从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效度和稳定性四个维度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 2010-2018 年中国省级小额贷款公司数据进行计算与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和 中部地区。
  • 详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再定位——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贸区改革路径
    立足于现阶段中国发展实际,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逻辑,本文在深刻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现实逻辑、理论内涵及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定位进行剖析。形成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与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深刻揭示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新规律、新特征,以系统集成思维开拓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作为新时代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新高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是驱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循环中的改革试验田和有力抓手,又是国内发展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开放桥头堡和重要窗口,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节枢纽作用。第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模式不仅在经济增“量”上可以发挥重要的改革助推剂效果,更会在经济提“质”方面起到全新的动能引领作用。我们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差别化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红利,引领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用高水平开放实践助推国内外经济良性循环,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奔向高质量未来。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能提升居民幸福感吗?——基于 CFPS 的实证研究
    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提升民生福祉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理论机制,将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 CFPS 公开数据相结合,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此深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以及三个细分维度的发展均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通过分样本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教育落后及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幸福感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体现出了数字金融普惠性的特征,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制定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