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效应

  • 详情 研发联盟与企业创新: 基于专利数量、技术多元化和创新突破性的研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盟日趋增多。本文以研 发联盟和创新活动都活跃的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发联盟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 作用机理。本文运用“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研发联盟对于创新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在反映创新能力的多项指标方面,发生研发联盟的企业都强于未发生研发联盟的 企业;无论是使用新增专利数量、新增发明专利数量、技术多元化还是创新突破性指标,都稳 健地验证了研发联盟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并且,研发联盟促进企业创新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 滞后效应。进一步发现,研发联盟的连续性对于企业创新具有学习效应。相对于一次性研发联 盟,连续性的研发联盟更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此外,研发联盟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创新具有调 节效应。相对于股权式研发联盟,以契约形式缔结的研发联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本 文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企业缔结研发联盟的协同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并为政府 和企业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 详情 一种广义Nelson-Siegel模型及实证分析
    本文在总结一些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尤其是被广为使用的NS类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这类模型的不足,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新的广义NS模型,并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义NS模型的斜度因子和曲度因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这种模型的特征是它既能够消除各因子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也能够反映斜度因子和曲度因子的滞后影响,因此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详情 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的U形关系——基于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的研究
    在“第二类代理问题”占据主导和隐性激励大量存在的中国市场,上市公司高管看起来显著较低的薪酬和持股比例亦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过度激励。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边际递减效应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作用逻辑,而后选择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具体讨论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有别于先前多数有关高管激励的研究文献,本文不仅清晰展现了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的滞后效应;而且进一步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发现并证实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显著的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即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在表现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同时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倒“U”形关系,薪酬和持股比例过低不利于激发高管努力工作改善企业业绩,但薪酬和持股比例过高亦可能导致高管过度激励,同样会对企业业绩造成损害。
  • 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多期滞后效应研究——基于GARCH模型的实证研究
    首次公开发行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全球各新股发行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直困扰金融学界的难题之一。在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这种现象表现的更加突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以后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建立GARCH模型,说明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中存在“多期滞后效应”,即前期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对当期上市公司抑价水平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实证结论,在完善发行机制,提高投资者阅读信息能力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