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

  • 详情 家族企业独立董事的声誉与盈余质量——审计委员会的角色
    本文研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1年我国家族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家族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我们没有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声誉对企业的盈余质量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声誉、尤其审计委员会主席的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本文在控制了独立董事的自选择效应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研究独立董事的声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的结论说明,家族企业的独立董事通过审计委员会发挥其治理作用,本文同时对家族企业选聘独董的目的和独董在家族企业发挥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产权性质、债务融资与盈余质量——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本文选择2005—2009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国有和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中负债作为治理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结果发现:(1)对于国有企业,盈余质量与总负债水平呈倒“U”形关系,与流动负债水平负相关;当长期负债水平较高时,长期负债水平提高有利于盈余质量提高。(2)对于民营企业,盈余质量与总负债、流动负债水平均负相关,与长期负债水平呈倒“U”形关系。较高的长期负债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盈余质量,但会增加民营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因此,长期负债水平在债权人的风险判断过程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详情 关联交易、盈余质量与股权制衡
    本文以2003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关联交易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及股权制衡对关联交易的制约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关联交易显著地影响到盈余的质量,关联交易比例与盈余持续性负相关;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有显著的遏制作用,股权制衡也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再融资和避亏盈余管理行为。
  • 详情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来自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
    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经验证据为样本,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的独立董事并未真正起到抑制和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财务专家型独立董事对于两职合一的“内部人控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职合一确实不利于公司盈余管理额的减少和盈余质量的提高。此外,笔者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会助长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独立董事不能通过参加董事会会议来了解、监督董事会行为,我国董事会会议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详情 我国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实证研究
    以家族房地产企业为主体的民营房地产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国房地产经济增 长的重要力量,但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各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空 前的挑战,依靠过去粗放式外延发展已日益缺乏实际的可能性,只有做好企业内 部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和盈余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严峻的调控形 式下求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目前在我国,有关房地产企业公司治理的研 究与文献较少,特别的,从公司信息披露角度,来实证研究我国家族控股房地产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得出较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或算是首 次。相比非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面临的由所有权 和经营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较少而面临更多的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 代理问题。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这一特点已经反应到公司的信息披露之 中。从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本文通过选取2005-2007 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与非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这两类上市公司在 盈余质量的信息披露、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情况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显著 的差异。
  • 详情 盈余质量与公司现金持有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以现金持有比率,行业调整的现金持有比率和行业调整的超额现金持有比率来度量现金持有水平,首次研究了盈余质量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经验证据显示,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随其盈余质量的提高而下降;进一步检验发现,盈余质量差的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发生了价值折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强化了外部监督和降低了代理成本,由此限制了公司内部人聚集现金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的经验证据支持公司现金持有的代理成本假说和证实会计信息发挥了治理效应而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