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理论

  • 详情 过度自信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影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落地,上市公司股份权责日渐规范,围绕公司股份所出现的权益融资、股权质押等操作日渐频繁,因而股权质押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愈加重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通过大股东增持后的业绩改善情况衡量过度自信,研究过度自信倾向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对于股权质押的选择、股权质押的频率和累计股权质押比率均有正向影响,而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也会越倾向于股权质押,并且质押比率会越高。通过对股权质押样本的平仓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权质押中的平仓风险会越大。
  • 详情 代际职业流动能促进股市参与吗?——来自 CFPS 的证据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2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利用 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了代际职业流动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上的代际职业流动能正向显著促进家庭股市参与。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替换因变量、剔除极端值之后依然显著成立。进一步机制检验分析发现,代际职业流动会通过认知能力来影响股市参与。本文从代际职业流动视角切入,分析了影响股市参与的因素,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如何提高代际职业流动性,推进家庭参与股市也给出了建议。
  • 详情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随着金融市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影响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 最后,本文分析了结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内部资本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本文基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认为内部资产市场的组织能够影响集团成员的股利政策。该想法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一系列独立公司组成企业集团运营一个内部资本市场,以发放股利的形式来降低外部财务成本,即将现金流通过现金股利的形式从现金富足的公司转移至集团内其他公司,推导出集团内的上市公司比非集团公司支付更多的股利。在此基础上,通过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该想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分析集团成员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该集团中其他公司的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 详情 保险透明度监管的理论根源及我国的现状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保险运行透明度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加强和改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过对保险透明度监管的相关理论回顾,分析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并结合我国实际,考察现阶段我国保险透明度监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若干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信息披露机制,改善行业形象、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 详情 保险透明度监管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保险运行透明度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加强和改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透明度监管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文献进行了回顾,从保险透明度监管产生的理论根源、国际趋势以及透明度与保险公司治理、保险法律制度建设、保险监管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详情 中小企业间关系及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的视角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本文借鉴了社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了中小企业采用商业信用融资动机的理论基础,对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因市场交易活动引致的中小企业间的直接关系与企业商业信用之间呈“U”型关系;二、因企业参与商协会、尤其是省级的商协会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对其获取商业信用融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三、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别,前两个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内并不具有普适性。
  • 详情 再探公司治理及其评价——成本收益视角
    本文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将公司治理视为一个拟生产函数,揭示了公司治理的本质作用,从而解决了如何将公司治理从纷繁的治理机制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核心问题,为进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推导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论支持。然后从公司治理本质作用出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公司治理效率值指标,并在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整体状况,结果表明: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来说,绝大部分公司治理没有达到有效状态。再后利用公司治理效率值指标构建投资组合,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有效股票投资组合的流通市值加权平均年收益率均好于其他投资组合,说明好的公司治理的确能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为公司治理能够指导投资者行为提供了证据。
  • 详情 偿付能力资本需求——基于中国财险公司的实证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保险监管视角,借鉴欧盟“偿付能力II”相关理论,对市场风险运用幂阶转换在险价值(Normal Power Approximation Value-at-Risk),并进行波动率时间序列建模;对保险风险运用精算模型;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则借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标准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本需求。结果显示:偿付能力资本需求(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 SCR)是最低资本需求(Minimal capital requirement, MCR)的1.928倍,表明以风险为基础计算的资本需求远大于基于业务量大小的资本需求。
  • 详情 随机利率下提前还贷净现值模型
    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一项重要业务和资产。随着利率的波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借款人有可能提前还款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准确地度量提前还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这类经营风险。因而本文将根据金融学和数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离散情形的随机利率条件下提前还贷的损益数学模型,并给出其简单连续化模型,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提前还贷应缴纳补偿金,并进行相应的数据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