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价格

  • 详情 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冲击与艺术品杰作效应
    本文借助于2009年货币供给冲击,使用2005-2013年中国书画的独特艺术品拍卖数据库,为货币非中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艺术品市场的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货币供给冲击后,杰作拍卖成交价格增长率比非杰作高出约13.80个百分点。第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著录次数越多、名人珍藏和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杰作价格增长幅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哈耶克关于“货币冲击引致相对价格变动”的“货币非中性”理论,也丰富了对于艺术品市场杰作效应成因的理解。
  • 详情 货币供给冲击、汇率变动与工农产品相对价格(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VAR模型我们分析了货币供给冲击与汇率变动对我国工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会造成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的调整,所得结果支持货币冲击下农产品价格超调(overshooting)。另外,研究还显示,开放经济体系下货币供给变量与汇率变量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且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国内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人民币汇率上升在前期不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但后期却是有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大约解释了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变动的16%左右,而汇率冲击大约解释了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变动的28%左右,汇率的影响比较重要。
  • 详情 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
    分析并比较了国际比较项目组(ICP)以1993年和2005年为基准年的2005年世界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数据,得出结论是:(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其汇率将逐步趋向于货币的购买力;(2)对于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其长期均衡汇率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最后运用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得出升值将是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
  • 详情 中国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差异的制度和行为因素分析
    本文利用EC2SLS方法和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和分析了中国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交易价格差异的因素,包括制度层面和投资者心理及行为方面。本文发现,QFII的实施显著提高了H股对A股的相对价格,但是投资者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国内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和其他非理性的投资理念使得中国H股和A股的价格差异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 详情 度量中国经济--购买力平价的适当应用
    本文介绍了世界银行2005年购买力平价数据,并使用这些数据将中国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发展程度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作了比较。文章讨论了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不同的应用之处,并指出了在衡量中国相对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对于购买力平价的误用。文章比较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实际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投资支出和价格水平,还构建了一个指标“机械与设备相对价格”来反映一国工业化的程度。最后,使用分部门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文章比较了中国和印度2005年在各个部门上的支出总量与部门产品价格,讨论了购买力平价在分析两国相对发展程度与比较优势中的价值与局限。
  • 详情 相对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研究
    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存在相关关系,则微观层面的相对价格波动将藉由通货膨胀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经济中,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率和相对价格波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其理论和实际含义。而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相对价格波动在宏观经济系统内的传导关系,并分析了传导效应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