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借款

  • 详情 台资企业的资本结构特征、融资偏好及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研究方法对大苏州地区的台资企业进行了关于融资行为的问卷调查,获取了第一手的台资企业(研究样本)财务资料。进而,本文基于所获得的调查数据上对台资企业的资本结构、融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台资企业的负债融资主要是依靠经营性负债和(或)短期性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的比率并不高,且借款形式以短期借款为主;台资企业的融资偏好特征符合优序融资理论,而不符合权衡理论,尤其是,台资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所考虑因素的重要性依次排名(前四位)为:投资项目、财务宽松(或破产风险)、资金成本、股东控制权,与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另外,基于实证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台资企业的盈利性是唯一显著地影响他们偏好内部资金的因素,而当他们在外部融资时,企业的规模和所持有的可抵押资产等两因素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对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选择。
  • 详情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本文研究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负债率显著提高;借款的期限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借款显著增加而短期借款显著减少,但总的有息负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贸易应付款显著增加,这是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宏观调控前后融资方式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宏观调控带来的银行信贷政策的趋紧,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新的融资工具得以出现和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全性提高。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不完全和管制环境下,资本结构并不完全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宏观政策和资本市场供给条件,可能是中国企业资本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详情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亏损的内部重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沪深两市123家上市公司报告业绩亏损的原因、应对措施和重组后的财务表现。研究发现,在亏损当年,样本公司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危机,偿付利息和短期借款的能力明显下降。公司在陈述业绩亏损原因时更倾向于归结外部因素,而很少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列为亏损原因。在重组措施上更多地采取扩张战略。重组后的财务表现显示,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继续显著增长,职工开支和部门数量也趋于增加。销售成本率显著下降,但并无持续性。公司投资趋于减少,并通过削减股息减少现金流出,以度过偿债危机。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影响融资便利性及公司价值吗?
    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不匹配的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瓶颈因素。本文基于2004-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与融资便利性、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而言,高管的政府背景并不能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带来显著的便利性,但是进一步区分高管的地方背景和长、短期借款后,那些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高管显著提高了融资便利性。进一步地,那些具有地方银行背景的高管也显著提高了短期借款的融资便利性,但是最终都未能显著提升公司的价值。该结论表明,要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实现其发展壮大,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行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企业自身信用度的提高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 详情 股权再融资后超额短期借款现象研究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超额短期借款现象,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信贷制度和股权再融资的监管环境对企业融资以及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导致超额短期借款出现的事前效应假说――私有利益驱动下的扩张冲动和资金占用,以及事后效应假说――在实际控制人追逐私利的影响下因经营业绩恶化造成的短期借款“超额”。随后的经验分析支持了本文的主要假说,这一现象应成为重要的预警信号,引起债权银行和监管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