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

  • 详情 基于基金持仓头寸的国际油价动荡研究:1994-2010
    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暴跌、急剧动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石油投资、投机基金的构成、规模及特点;其次选取CFTC公布的1994-2010年的基金持仓数据,分别对基金总持仓和代表投机基金的非商业持仓头寸与与国际油价之间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确是资金推动的,石油投机基金的天量投机行为正是国际油价动荡的罪魁祸首;最后提出最优投机度概念,一旦投机行为触及“最优投机度”,交易系统应触发“熔断制度”,限制其投机行为。
  • 详情 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建模方法并利用PcGets软件,实证考察了1994-2009年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产出缺口、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转型过程中,但只要采用恰当数理建模策略,依然可得到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函数。实证证据支持在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但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货币现象”。除货币供应外,还有其它更多重要变量进入通货膨胀方程从而共同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汇率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在考察的样本区间内,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与国内石油价格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成品油等价格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的现实有关。
  • 详情 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与双边实际汇率、国际石油价格、劳动力价格和技术壁垒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本消费需求和出口退税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日本消费需求下降、国际石油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导致中日农产品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提高劳动力工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
  • 详情 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价格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石油价格和储备一定是反比例关系,增加石油储备就可以抑制石油价格上涨似乎已经成为定论,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不同的储备在不同时段与油价的关系是不同的:WTI 价格与战略储备一直是正相关关系,2004年之前WTI 价格与美国商业储备CPR和OECD储备呈负相关关系,2004年之后转化为正相关关系,OECD与原油期货价格间的相互作用最明显,三种原油储备与油价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对油价影响有滞后。储备对油价的走势不产生影响,但可以抑制油价的波动幅度,储备相比汇率和供需变化及投机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力较弱,所以单纯靠储备调整价格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期货市场,并辅之税收等其他手段。
  • 详情 石油价格与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基于中美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中美股票市场和国际原油市场的数据为样本,用VAR模型和二元GARCH模型研究了中美股市价格和国际石油价格的收益率及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价格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既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收益率溢出效应,也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率对于美国股市收益率确有负向先导作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波动溢出。
  • 详情 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变动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新世纪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油价格一路飙升。那么,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呢?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定性地分析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然后利用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期货价格的上升,除了有美元指数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石油期货价格上涨对本期石油期货价格上涨有正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