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

  • 详情 绿色标准与企业创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指标刻度与绿色金融机制探索
    2019年,国家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首次明确绿色产业范围和技术标准,旨在为包括绿色金融体系在内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重点支持方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目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以《目录》提供的技术文本为基础、运用前沿的大语言模型,构建了全新的基于专业技术角度的企业绿色技术指标,避免了传统企业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如ESG指标)存在的覆盖不足和漂绿高估问题。以该指标为基础,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目录》对企业创新能力、投资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目录》的颁布鼓励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增加了绿色支出,提升了绿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产出。进一步地融资机制探索表明,明确绿色标准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对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经济意义分析发现,《目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节能减排。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在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并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技术进步,这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应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模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构建了创新活动突破企业边界的跨国并购理论模型,并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国并购促进了企业与其他研发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增加研发投入、外部拓展海外市场和建立战略共享渠道这三个途径得以实现。此外,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会受到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并购交易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的研究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来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借助外循环来提升国内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 详情 新药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企业创新了吗? ——基于专利和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本文基于2015年我国关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究医药领域制度改革对于医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审改革大幅缩短了创新药的审评时长,显著提升了医药领域的创新质量,同时激励医药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药的研发,探索崭新的技术领域,并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更高的企业,药审改革提升医药创新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以及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详情 企业金融化与研发创新:“固本之垒”还是“舍本之患”?
    企业金融化业务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究竟有何种效应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 2007-2021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从非线性关系视角,考察了金融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实证发现,随着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先升后降的倒 U 型关系,并从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研发人员投入及研发技术投入的影响。从作用机制上看,机构投资者参股稳定性随金融化程度的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促动企业增加创新投资。
  • 详情 一山难容二虎吗?董事长与CEO关系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年龄差异的视角
    董事长和 CEO 关系对创新绩效至关重要,但鲜有文献对此进行详细探究。本文以董事长-CEO 年龄差距作为二者关系的突破口,深入研究了董事长-CEO 年龄差距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董事长-CEO 年龄差距对企业研发投入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对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董事长-CEO 年龄差距可以降低 CEO 离职的业绩敏感性,进而激励 CEO 创新,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与董事长-CEO 年龄差距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但以上结论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存在。进一步的 Heckman 两阶段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排除了样本选择的偏差后,董事长-CEO年龄代际差距对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国有企业的政策工具性质和高管评价机制有关。
  • 详情 高新企业“变形记”——基于减税激励的研发操纵行为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确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量化标准,与该认定直接相关的则是巨大的税收优惠。据此,本文研究减税政策与公司研发操纵的关系,以及研发操纵对公司研发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为获得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公司会操纵研发投入以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该现象在民营企业、盈利企业以及位于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地,相比其他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达到或刚刚超过法规门槛的研发操纵公司,其研发投入与公司未来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弱。研究表明,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减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公司管理层进行研发操纵,最终导致公司研发绩效下降。本文不仅丰富了基于门槛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还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和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 详情 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功能定位与金融支持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新形势下实施的重要政策。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体现在各自贸区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自贸区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要素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各自贸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同。根据自贸区建设方案,将其功能定位归纳为四类,分别是以资源支持行业、研发投入行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发展行业的自贸区。为促进自贸区发展,金融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针对其功能定位提出差异化金融支持对策,并进一步强调自贸区金融的联动合作,以期为自贸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详情 产业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
    理论上是否需要由政府来制定产业政策仍存在极大争议。本文基于 2008 年 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具体的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实施中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研究发现,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其专利申请数量会显著增加,专利申请质量也会显著提升,但通过虚增研发投入而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司,其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质量却提升较少。这表明产业政策既可能会激励公司创新,也可能导致公司仅仅为表面迎合政策要求,而无意于真正从事创新。机制分析结果还发现,产业政策的减税优惠和政府补助会促进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创新,但对于伪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政府补助的创新激励作用却显著减弱。最后,本文还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宣告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公司价值会显著提升,但通过虚增研发投入而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司其价值却并未增加。本文研究结论不仅协调了“产业政策之争”交战双方所持的不同理论观点,也为政府如何实施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 详情 男儿当自强 ——中美贸易摩擦与企业创新研究
    以往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只能进行宏观层面或行业层面的分析,或是只能在微观层 面上进行有限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数据限制,而本文通过将海关数据库与上市公司数据库进 行匹配,对超过 300 万条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首次直接检验了对美出口对上市公司创新的影 响。结果表明,对美国出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创新,且当中美两国处于贸易摩擦时, 受打击的企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予以应对,并且该促进效应在未来三年内持续存在。另外, 本文不仅限于对中美两国间贸易的研究,而是纳入到整个国际贸易格局中进行比较,并首次 发现不同国别和地区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文中运用 PSM、动态 DID 模型、 Heckman 两阶段检验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保持不变。本文的研究结论印证了 一个事实,二十多年来我国对美出口贸易迅猛增长的背后是企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创 新的结果,中国企业的韧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展现。本研究将为我国未来的贸易政策制 定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产权保护、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如何促进和鼓励民营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对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对企业研发决策的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05年对我国120个城市6826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深入考察了民营企业所处地区的产权保护水平和融资约束程度对其研发投入水平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特征、企业家特征、行业等因素后,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所处地区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和融资约束程度的降低无论是对于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参与研发活动还是提高其研发投入强度均有显著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影响总体上对中小企业更为显著。这意味着,若想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产权保护以营造激励创新的报酬结构;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以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研发活动面临的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