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

  • 详情 在共识博弈(consensus game)框架下针对区块链生态共识均衡存在的刻画和应用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刻画区块链生态系统行为表现的 “共识博弈” (Consensus Game) 的一般框架,并针对 “矿池间隔博弈 ” \ (Mining Pool Gap Game)的 “共识均衡” \ (Consensus Equilibria) 的存在性进行刻画和解读,然后通过共识博弈这个新概念来建立和解释区块链平台本身的稳定性在挖矿间隔行为出现的 情况下在基于共识均衡存在的这个意义上的正面回答。这里,“间隔博弈”\ (Gap Game) 所在的区块链生态是指基于中本聪\ (Nakamoto) 在\ 2008 年提出的 “工作量证明” 作为基本的共识原则的挖矿平台。特别地,本文首先在一般激励机制条件下,基于区块链生态中的共识博弈框架,对挖矿间隔行为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建立了在一般激励相容机制条件下的共识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和对应区块链生态能够持续运转的稳定性解读书, 然后结合在 “挖(币)矿” \ (Mining Bitcoin)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费用、奖励机制和挖矿能力这三类主要因素,从挖矿工(组)收益的角度, 针对不同嵌入场景对挖矿工(组)的 “间隔博弈行为” \(Gap Game Behavior) 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文的理论结果和案例分析表明,结合不同挖矿场景相合适的激励相容机制, 共识博弈(均衡)这个概念可以在理论的层面(即,不需要情景数据模拟结果的支持),能够得到或形成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挖矿行为的解释和解读。此外,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结合影响挖矿(组)收益相关的要素因子,共识博弈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对应的合适场景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刻画挖矿工(组)出现的诸如 “间隔行为”, “分叉链”, “矿池攻击” 等(不良)行为,支撑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并对共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能够起到推进作用。
  • 详情 企业金融化与研发创新:“固本之垒”还是“舍本之患”?
    企业金融化业务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究竟有何种效应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 2007-2021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从非线性关系视角,考察了金融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实证发现,随着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先升后降的倒 U 型关系,并从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研发人员投入及研发技术投入的影响。从作用机制上看,机构投资者参股稳定性随金融化程度的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促动企业增加创新投资。
  • 详情 数字经济提升了绿色创新效率吗?——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本文通过测度2011-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探讨了数字经济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效应及机制。通过指标替换和不同计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使用各城市与杭州的球面距离和数字经济词频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本高级化两个角度,检验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在引入工具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人力资本高级化是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传导路径。最后,本文从区域分布、城市资源差异、城市层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对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改善资源配置、深化认识数字经济的低碳价值和兼容反哺效能、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检验:普惠金融的视角
    小额贷款公司是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重要载体,普惠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根据普惠金融的特点,从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效度和稳定性四个维度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 2010-2018 年中国省级小额贷款公司数据进行计算与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和 中部地区。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利率风险、存款稳定性和风险跨期平滑:理论和中国商业银行的证据
    本文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银行存款规模的利率风险跨期平滑机制。该机制是在存款稳定性的基础上,以利率上升时期的收益自动弥补利率下降时期的损失,实现对批发融资利率风险和非缺口的资产和负债、贷款活动等项目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研究发现,银行存款对利率风险具有存款利率粘性、存款规模粘性和存款特权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变化的稳定性特性,使其能够跨期平滑利率风险。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存款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发挥存款的三种稳定性特征,跨期平滑作用越强;当存款规模超过一定的范围,风险跨期平滑功能将会反转,因此应该控制银行存款规模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按存款结构细分的讨论中,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都起到了利率风险跨期平滑作用;个人存款中的个人定期存款的风险跨期平滑功能更强,表明存款的稳定性越强,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作用也越强。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为利率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利率风险管理变成银行存款的管理。此外,我们的研究也侧面印证了期限错配可以降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敞口不必为零。我们认为资产和负债不必进行期限匹配,而要重视真实利率敏感性的匹配。
  • 详情 政策不确定性对绿色投资的抑制作用:来自中国的证据
    政府补助是激励绿色技术投资的常用手段。我们利用中国公司的数据发现,有关政府补助能否持续的不确定性,会抑制政策的预期效果。我们的识别基于能影响官方空气质量文本的外生天气变化,因为政府补助的分配依赖于之。我们发现,在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政府补助波动较大的城市里,公司对绿色技术的投资、专利申请、研发人员都更少,特别是采矿业、制造业、绿色技术产业。本文认为政策稳定性能鼓励长期绿色技术投资,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 详情 双支柱监管下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基于2015-2018年中国银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承担机理,并选取 2015-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和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和企业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可抑制由数量型工具引发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水平变化系统性风险增大会增加表外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是双支柱监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之一流动性创造可通过信贷额度 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因此,降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内在冲突,提高银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流动性创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 。
  • 详情 政策不确定性与大股东掏空: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本文阐明了一个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大股东掏空的理论机制,并以地方市委书 记变更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 市委书记变更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关系在 两权分离度较高、终极产权为非国企、盈利稳定性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来看,大 股东掏空是导致政策不确定性下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下降、在职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在 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大股东基于私利的利益侵占行为挤出了企业实体投资。此外,大 股东掏空具有明显的择时效应,仅在地方市委书记更替当年、下一年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侵占 行为。本文研究结论显示,因地方领导人变更产生的不确定性是推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 外部原因。
  • 详情 模糊包络线距离法及用于宏观经济波动源识别
    针对广泛应用的时间序列相似性比较方法—包络线距离法因刚性判别边界导致的缺陷,引入模糊集合对该方法中的两个判别边界进行模糊化,减少判别结果对于边界参数值的敏感性,增加了判别方法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的判别效果有较大改善,在宏观经济波动源的经济意义识别应用中做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