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

  • 详情 企业竞争优势、国家竞争政策与跨国并购的内外部合法性
    本文首先基于竞争中性原则的概念,从政府补贴、税收负担、融资优势、回报率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指标,从产品市场规则角度衡量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的地国家竞争政策的中性水平。然后,基于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政策对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内外部合法性构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竞争优势对于上市公司发起跨国并购的内部合法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企业享有的融资优势与回报率优势的影响尤为显著。但是,竞争优势对企业跨国并购外部合法性的影响在所有制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相对于民营企业,当国有企业享有竞争优势,特别是补助优势时,会显著抑制其跨国并购交易外部合法性构建。而且,东道国竞争政策中性水平越高,企业享有的竞争优势对外部合法性构建的抑制作用也将越强。
  • 详情 关注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同群效应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行业同群效应及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和对企业业绩 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在中国市场中显著存在。经过一 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排除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就其产生机制而言,企业创新的同群 效应通过行业竞争压力使企业需要做出与同群企业类似的创新决策以维持竞争优势,降低风 险。进一步基于“业绩压力”和“信息传递”的视角,我们发现分析师关注与投资者关注会 显著影响创新的同群效应。此外,本文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司规模、产权属性和盈利能力 均会对企业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我们证明了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能够 对企业业绩产生正向影响,这表明企业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达到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的目的,也暗示了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更可能是企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盲目跟风。
  • 详情 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
    本文使用2006-2009年2029县(市)的数据,对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网点选址的因素进行了经验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比例、就业人数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表示竞争优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这表明了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经济发展良好地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农业产业。此外,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激励其到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育整合大型农业企业;要加大信息推广力度,以推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
  • 详情 透过组织成员与团体的学习率来衡量组织学习绩效
    组织学习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大核心因素。多数的研究将组织学习定义为组织整体的学习效应,而忽略了组织内部的微观学习因素。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从透过组织成员与团体的学习率来衡量组织学习的绩效,并且实证性的采用中国台湾地区的全民健康保险数据库,衡量台湾医学中心医院对内视镜胆囊切除手术成本控制的学习绩效。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证操作性能够提供组织管理者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到组织内部的学习情况与不同团体和组织之间的学习率差异。
  • 详情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汇改后月度数据的经验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金融稳定的重要问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和国际因素三个维度选择影响汇率预期的13个经济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基本面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再进行因子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差额因子、即期汇率走势和美元指数是影响短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竞争优势因子、美元指数和国际政治压力是影响中长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更进一步地,本文进行递归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美元指数和贸易差额对短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度较大;而净对外资产和BS效应对中长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较大。
  • 详情 论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市场地位及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国有经济被认为只在所谓的自然垄断领域具有竞争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是低效率的。本文结合“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论证了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指出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国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地位是不平等的——国有企业要承担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重的税收负担。为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本文提出了对垄断国有资本与竞争国有资本要分开监管和改革税负管理办法的思路。
  • 详情 浅析综合性银行发展的内部整合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将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综合性银行是一部分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性银行是一种可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可以持有金融和非金融企业股份的金融机构(Benston, 1994). Saunders and Walter (1994) 和Canals (1997) 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管理形式,Holland (2001)建立了一种理想化的综合性银行管理模型。本文通过对欧美15家银行的调查,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具体情况,探讨综合性银行发展中的内部整合问题。 作者认为综合性银行不是简单的增加几个职能部门,也不是简单的并购几家公司,围绕客户关系进行内部结构重组和整合,才是发展综合性银行的关键。本文用资源为基础的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 (Wernerfelt, 1984; Barney, 1991) 和客户价值理论(Woodruff, 1997;Slater, 1997)来分析解释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结构问题,认为金融企业的客户关系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围绕客户观系组织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客户价值。本文分析了国外综合性银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综合性银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 详情 我国现代银行监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这给现代银行监管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高度重视现代银行监管,努力改善现代银行监管的基础条件;要分析了解我国银行业开放及银行业竞争力现状,研究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途径;要善于“洋为中用”,努力增强银行业机构真正的竞争优势;要顺应国际银行监管潮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要评估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努力增强监管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