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详情 从适应性效率理论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本文拟以制度变迁理论中适应性效率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及适应性效率问题,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呈现出金融制度变迁服从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占主导地位,需求主导型变迁尚未形成、现有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金融制度变迁滞后于经济制度变迁等特征,同时这些现状特征反映出我国现有金融制度低的适应性效率。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点有关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入世”挑战下对中国金融学科改革的思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入世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金融人才市场和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中国金融学科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中国金融学和国际通行的现代金融学的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激烈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金融学科的严峻形势、改革的方向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 详情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研究
    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需要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如何改革,国内外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而遭受西方某些国家的强烈指责,但是应该看到,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因而,人民币汇率今后的改革也应该遵循其演进的自然逻辑顺序,而不应盲目照搬和模仿,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应该有“中国”特色。
  • 详情 中国银行体系信贷供给之分析
    本文使用1985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1994年以来的银行间横断面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和纵横数据(PANEL)模型,对中国的货币、信贷供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贷款增长对经济的解释能力强于货币供应量;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贷款增长率年均低于理想值6个百分点,存在惜贷现象;不良贷款是制约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贷款每下降10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我国银行体系对利差已经相当敏感,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每移动一个百分点,贷款投放将提高3个百分点。
  • 详情 时间偏好理论的范式转换:从指数贴现到双曲线贴现
    指数贴现效用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分别研究时间维度和风险维度下的偏好选择,是新古典标准范式的两大支柱偏好选择理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市场上存在着许多用这两种效用理论难以解释的“异常”。目前,行为金融学中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替代已逐渐为人们接受,国内介绍也比较细致;而在同样取得重大突破的时间偏好领域,其研究分析框架的转换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范式转换的角度,对时间偏好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回顾,着重介绍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在该领域的突破??双曲线贴现模型,希望以此推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 详情 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讨论中国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股票指数和GDP以及货币总量M1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尝试利用BDS检验,RESET检验方法对这个协整关系进行非线性检验,得出这个协整关系为线性平稳的协整过程。
  • 详情 基于连续双向拍卖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综述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基于连续双向拍卖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并按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金融经济学方法、随机过程及数值仿真方法、实验经济学与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方法、实证分析方法、金融物理学方法)分别对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同时指出了研究基于连续双向拍卖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家在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这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但在持此观点的人中也存在着分歧,分歧体现在正相关关系的程度上,如Levine和Zervos(1996, 1998)、Atje和Jovanovic(1993)等人认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Harris(1997)则指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得关系较弱,在统计上不很显著,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国家尤其明显;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股票市场有利于分散风险或分担风险和提供流动性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不利于提高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如Levine(1997)的综述。 本文利用1995第一季度到2002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与已有研究成果不同的结论。反映股票市场规模的Capitalization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关系,而反映股票市场流动性的Value、Turnover指标与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决定的。另外,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更大一些,这说明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然以金融中介为主导,银行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股票市场更为明显。
  • 详情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从明斯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和信息经济学入手,本文首先论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特殊成因。接着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进而采用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中的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有很好的预测力,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得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首次对EDF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运用EDF模型对ST南洋、马钢股份进行分析时发现该模型并不能对ST南洋、马钢股份信用风险状况做出好的解释。结合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符所至,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可能存在高估现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本文也给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最后提出若干未来的研究方向。
  • 详情 我国二元制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常被人们批评为没有规则可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我国二元制的经济体系。遗憾的是,对于二元制经济体系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国外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本文在奥伯斯特菲尔德――罗戈夫(1995)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福利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关注对象进行模型分析,发现:中央银行如果关注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货币操作要比关注地区性的操作福利成本要小。从而认为中央银行上收权限,划分大区分行的行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