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详情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来自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启示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美国货币政策为切入点,先从实证角度分析美国加息对我国产出的影响,然后构建包含跨境金融关联的两国DSGE模型,定量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美国加息1个百分点使中国产出下降约0.4个百分点,其中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分别使中国产出下降0.2个百分点。分析作用机制发现,UIP偏离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汇率波动相互强化,外部融资溢价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企业净值波动相互强化,正是这两个机制放大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度越高和汇率越缺乏弹性,美国加息冲击对我国变量的传导效应越显著。基于不同的福利函数特征,本文构建了统一的政策评估框架,对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应对美国加息冲击的有效性作出了精准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针对国内金融机构信贷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还是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相关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降低美国加息的溢出效应,且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无关。在联合最优政策组合下,货币政策无需对名义汇率作出反应,外汇市场要强化价格调控淡化数量干预。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搭配下,双支柱调控通过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显著的社会福利增进效应。本文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买卖均衡条件下股票博弈定价及衍生指标
    摘要:本文首先简略分析了股票市场定价的发展,认为当今金融市场的股票定价方式没有完全反应市场交易博弈的核心信息。在金融和商品全球化的时代下,应以复杂经济的动力学视角来看世界,以均衡博弈为新框架理论来观察和度量金融市场的交易,促成新的股票交易理论和技术体系。以股票买卖交易为例,当我们将时间因素抽出去,将交易额与成交价格构造形成一个序列集,在本文提出的中式棋盘格坐标系中,利用复杂系统的粗粒化提升法,将成交额的序列数逐个累加,回归成买卖交易的两条单调调递增曲线,然后求解到买卖曲线交点,这个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均衡博弈价格,均衡博弈定价是一个二维的指标,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涨跌),这个博弈交点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证明出它是均衡条件下博弈的一个非稳定点。由此,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从当前以统计平均的中间值法,蜕变发展为以复杂系统的动力的方法。 均衡博弈定价方式能够衍生出很多股票交易的指标,如:日线、周线、月线等,但是最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引”用ϕ表示,代表当天交易的涨跌和优势占比,这是一个表示股票买卖双方博弈形成的一个平衡的稳定点。另一个是“势”用λ表示,代表一只股票涨跌的趋势,它是一个股票买卖动力学指标,表明股市是一个耗散系统,当股票买卖趋向一致时,这个指标会收敛至一个常数0.666~0.625的区间。本文中也给出了博弈定价的应用实例,讨论了棋盘格坐标,复杂系统在金融其它方面的引用也做了探讨。
  • 详情 有利为之还是被迫入局? ——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
    要建立“长钱长投”的投资者市场,企业优质的文本披露必不可少。本文基于政企双向利益交换视角,利用深度学习技术(Word2Vec模型)构建年报文本可读性指标,检验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寻租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在机制分析阶段,研究证明了寻租行为会通过企业自利行为和管理者自利行为影响年报文本可读性,同时排除了官员主动敲诈能促进寻租对可读性负面影响的情况。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治理手段、市场监督力量以及政府治理政策均能有效抑制寻租对可读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信息披露视角拓展了寻租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优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深化反腐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 详情 专精特新认定与企业投资效率 ——基于中国A股和新三板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持续推进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从专精特新认定的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的投资促进效应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为样本,将2019年开始分批实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会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且这一效应在投资过度企业、小规模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地区政策响应度高和行业“小巨人”密集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专精特新认定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和抑制经营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高了企业价值,并推动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未获得认定的企业不存在挤出效应;失去认定资格的企业对同行其他企业非效率投资具有威慑作用;专精特新认定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揭示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 详情 成长的代价: 上市前超额现金分红与上市后长期表现
    本文基于2000-2024年手工收集的IPO公司上市前的现金分红数据,系统考察了上市前现金分红与公司长期市场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前实施高额现金分红的公司,其IPO后长期市场表现显著较差,这一负面效应在成长型公司和融资约束较高的公司中尤为突出;(2)通过构建考虑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规模及杠杆水平的超额分红指标,发现超额分红公司的IPO前分红水平与上市后长期表现呈显著负相关,而分红不足公司则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3)IPO前超额分红行为通过挤占公司资本性支出、降低投资效率等渠道削弱了企业的增长潜力。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公司股利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完善新股发行监管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 详情 绿色标准与企业创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指标刻度与绿色金融机制探索
    2019年,国家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首次明确绿色产业范围和技术标准,旨在为包括绿色金融体系在内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重点支持方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目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以《目录》提供的技术文本为基础、运用前沿的大语言模型,构建了全新的基于专业技术角度的企业绿色技术指标,避免了传统企业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如ESG指标)存在的覆盖不足和漂绿高估问题。以该指标为基础,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目录》对企业创新能力、投资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目录》的颁布鼓励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增加了绿色支出,提升了绿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产出。进一步地融资机制探索表明,明确绿色标准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对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经济意义分析发现,《目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节能减排。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金融摩擦、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 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气候投融资缺口是制约人类气候适应进程的全球性难题,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是我国现阶段应对气候风险冲击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议题。本文构建嵌入气候适应型财政货币政策的气候灾难风险模型,考察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的产生机理以及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缩小缺口的效果。研究发现:第一,气候灾难风险冲击增大、金融摩擦上升会扩大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第二,气候适应再贷款政策通过降低金融摩擦产生的信贷风险溢价,气候适应补贴政策通过定向补贴气候适应性投资的边际收益,分别从金融供给侧和企业需求端缩小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第三,气候适应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有效缓解气候灾难风险对经济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两类政策对经济金融系统的支持效果存在差异,并且政策协调搭配具有更强的经济金融稳定效果。第四,为完全弥补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气候适应再贷款和气候适应补贴的最优政策支持力度需要根据气候灾难风险冲击大小动态调整。两类政策均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并且政策协调搭配相较于单一政策具有更高的社会福利增进效果。
  • 详情 政策赋能、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探讨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与企业ESG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绩效,激发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尤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治理(E)和社会治理(S)维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了数字化政策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规范约束的作用。第二,机制研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使明显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此外,区位导向性政策可以有效规范约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ESG绩效的提升。第三,大数据试验区能够更好地促进东部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实现均衡发展,仍存在区域和企业间差异。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大数据试验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依托大数据试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详情 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 System Faiure)
    2010年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基于对一些基本经济学思想的理性重构和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分析叙述,我得出结论,这应该是由于获利消失投资需求和不断增长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未来中国将可能爆发金融危机。我建议政府应该减持国有股份。
  • 详情 每轮两年科普:人寿保险常识 自学寿险常识歌诀学案 ——从中文不少于 10%的课时到设计跨学科中国保险教育主题学习的实践
    李左斌是自学寿险常识歌诀学案试验设计创始人。 邓小平理论主张:编写最精教材。 1980 年,中央财政金融学 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 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全民保 险意识整体还比较缺乏,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 1997 年某大夫说:我是医生,我的儿子不需要保险!国民保险知 识如此匮乏,保险意识如此薄弱,觉得保险是奢侈品,视保险为负担, 拒绝保险,必将阻碍并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 中国入世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保险国际化大趋势,中国保险 两大重任:宣传保险知识,提高国民保险意识。人们勇敢迎接外资保 险严峻挑战,把普及保险知识、培养国民保险意识放在首位,人人明 确人生始终存在:生得生存、老得养老、病得治病、残得吃饭、亡得 送终等自然社会风险人为事故,人们只有将这些风险卖给寿险公司, 家庭一旦出险,风险即变金钱;反之,出险即危险。 2006 年 6 月 26 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 风险和保险意识。 从经济学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 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费),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从社会学角度看,保险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发达的保险业是社 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97.7.1 至 2003.9.1,笔者学白居易诗特点,寿险理论实 践结合,竭尽全力完善寿险知识教材,超前编写最精教材《寿险 常识歌诀》:浓缩精华,介绍终身受益、必用寿险常识与技能, 其核心在于实用,使用基础性强,少用术语,具体语言实例,简 洁精练,生动易懂,明白如话,旨在中外人们:一读就懂,一学 就会,学而能用,寿险常识。 中国寿险事业拓荒者,优秀保险代理人,华源保险经纪人李左斌, 超前编写最精教材《人寿保险常识歌诀》发表在香港《教育科学杂 志》(2003 年第四期 63~65 页),献给人们,方便人们背诵掌握 终身受益《寿险常识歌诀》,为普及寿险常识,为保险代理人、保 险经纪人,为全日制、为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专业应试考试取得 优异成绩,做一件实事。 笔者铭记哈佛心理学博士教诲:好成绩必须死记硬背。将保险教 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每轮两年科普:人寿保险常识。自学寿险常识 歌诀学案,具体做法——每周一节,1|10 时间跨学科中国保险教育。 每周一歌,背诵一节,两年科普,寿险常识。(20✘2X2 二 80 节) 每周一人负责:更新抄一节在学校门口、班级黑板报栏目“每 周一歌”《寿险歌诀》。自抄一节《寿险常识歌诀》;自读:回家 自由朗读一节《寿险常识歌诀》至会背;自背:上课齐背一节《寿 险常识歌诀》;查背:师找不会背“一节《寿险常识歌诀》”滥竽 充数南郭先生,并且落实全体背诵;自用默写:课后专用本默写, 主编《寿险常识歌诀》。 2006 年,笔者李左斌福建省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 专业肄业,填补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专业空白。自编《寿险常识 歌诀》是多快好省学好寿险知识捷径,贵在落实、竞争、乐趣、 思维、习惯, 能事半功倍掌握寿险知识, 致力于让寿险走进千 家万户人们心里!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最终 全民参加人寿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