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业绩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 2007-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非国有、小规模、行业竞争程度低、供应商集中度低、处于货币政策趋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剧了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税负压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缩短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并且降低了供给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被动减少,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妥善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确保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安全的关键。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2015年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作为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通过杠杆失衡机制和信用关联机制,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信贷错配、过度负债及杠杆操纵水平,显著弱化了实体企业间的担保关联和因影子银行与金融化活动引致的信用风险关联,从而有力缓释了实体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这一效应在政府隐性担保强、金融监管程度弱及城投债务期限长的地区尤为明显。经济后果上,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积极缓释效应,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平稳增长。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有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及消除经济增长隐患的重要政策效果,对于深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 详情 政府纾困民营上市公司:“救助”抑或“接盘”?
    2018年受去杠杠政策影响,大量民营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为此,国家号召各地政府成立纾困基金纾困上述民营企业。本文以政府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纾困的130个样本为例,基于各地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对民营企业纾困这一准自然实验,用DID等方法检验了政府纾困民营上市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1)在短期内,政府纾困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具体而言,接受政府纾困的民营上市公司公告之后市场有显著的正面反应,同时被纾困方股权质押风险得到了缓解。(2)但在长期来看,政府纾困并没有改善被纾困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这体现在纾困完成后,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更差。(3)并且,在纾困中,纾困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政府的长期纾困效果越差。换言之,纾困方越有可能成为“接盘侠”。本文为政府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后续进一步规范政府纾困行为提供指导性的政策参考。
  • 详情 IPO 融资能够有效提升创业公司运营绩效吗?
    本文通过对 200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IPO 前后的经营业绩分析,研究外部 IPO 融资对上市公司内生经营绩效的影响,利用回归模型来分析 IPO 在多大程度上分别对五 个经营绩效指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创业公司在上市后的第一年主要利用 IPO 资金来调 节公司的债务水平,而在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并非 IPO 融资所贡献,且这些经营指标的 增长并未实现公司总体运营绩效的同步提升。IPO 对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相关的运营绩效 影响甚微,虽不同行业和省份的企业表现略有差异,说明大部分的上市企业未能有效利用 IPO 资金来提升其经营绩效。
  • 详情 风险投资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抑价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本文以2006-2010年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其支持企业的IPO抑价以及上市后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风险投资声誉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但是低声誉的风险投资存在着过早将所支持企业推向IPO市场的动机;其次,风险投资声誉与被投资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两种类型的企业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了下滑,股票的收益情况也差于大盘,但是高声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业绩下滑程度更小,股市回报也相对较好。
  • 详情 银行业为何是大赢家?----一个基于竞赛理论的分析 (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经营业绩优秀,利润丰厚,甚至有学者称其为暴利行业。但是对于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竞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竞赛成功函数接近现实的修改,首先分析促成银行业暴利的原因;其次,在一个极端条件下分析各行业对银行牌照竞争产生的租金耗散和银行暴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破解银行暴利的政策含义。
  • 详情 治理溢价、市场预期与投资者学习效应
    本文根据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市场绩效的理论关系以及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影响,基于71项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检验治理溢价的存在性,并从市场预期和投资者学习效应角度分析溢价形成机制。研究显示内部治理溢价显著存在,持有内部治理质量高的公司股票在2002年至2010年间可以获得6.6%的年度平均超额回报率,地区行业治理不存在溢价。原因在于内部治理质量的提高将显著改善下期经营业绩,市场却未能预期到两者之间的作用,相对低估高质量公司的盈余。从而当公司宣告高于预期的盈余时对市场产生正向冲击,存在更高的累计超额回报,而地区行业治理相对稳定,市场更易预期。然而,错误预期不具备持续性,投资者通过学习将不断修正,导致预期逐渐充分。本文为投资者预期的动态调整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监管机构影响市场预期,提高市场有效性提供了建议。
  • 详情 银行业为何是大赢家?——一个基于竞赛理论的分析(第二届博士论坛)
    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经营业绩优秀,利润丰厚,甚至有学者称其为暴利行业。但是对于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竞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竞赛成功函数接近现实的修改,首先分析促成银行业暴利的原因;其次,在一个极端条件下分析各行业对银行牌照竞争产生的租金耗散和银行暴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破解银行暴利的政策含义。
  • 详情 银行业为何是大赢家?(第二届博士论坛)
    摘要: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经营业绩优秀,利润丰厚,甚至有学者称其为暴利行业。但是对于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竞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竞赛成功函数接近现实的修改,首先分析促成银行业暴利的原因;其次,在一个极端条件下分析各行业对银行牌照竞争产生的租金耗散和银行暴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破解银行暴利的政策含义。
  • 详情 危机冲击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
    本文从宏观经济形势的视角,以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在金融危机前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差异。对现金持有水平,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两个方面的实证检验表明,危机之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明显增加,其中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最为明显;危机之后上市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系数增大,说明企业更多的从内部现金流中保留现金。同时,经过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在危机期间增加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减小企业的业绩下滑幅度,同时发现现金持有水平对业绩的影响效果并非稳定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