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

  • 详情 社会网络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者与岗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匹配质量低意味着个人和社会的人力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生产力损失。提升就业匹配质量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网络是劳动者求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对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机制,然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 年数据对农村背景人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概率,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以是否有家谱或族谱和春节期间来拜访的亲友家数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提升人际信任度作用于就业匹配质量。文章认为,减少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搜寻摩擦对于提高就业匹配质量和缓解结构性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 详情 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 ——基于自然语言和深度学习
    人口老龄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面 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会如何应对?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和深度学习技术,使用中国上 市公司年报文本构建出企业层面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感知程度的指标,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社 会成本理论,从成本粘性视角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决策的影响及成因。 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粘性。原因在于企业对人口老龄化影响 的感知程度越高,越会出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非经济动机使劳动力资源“易增难减”。且此效 应在国有企业和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拓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 后果研究,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此外,本文将文本分析 方法引入宏观环境与企业行为的研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详情 劳动力“短缺”、制造业工资上涨与中国外部失衡调整
    首先分析了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及制造业工资的变化趋势,然后构建了工资上涨对进出口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接着实证检验了工资上涨能否调整外部经济失衡。研究表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顺差的影响是负向的,工资上涨可以调整失衡,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影响是逐渐增大的。具体来看,工资上涨使得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带来出口的减少。而工资的上涨使得消费增加,从而带来进口的增加。另外,还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GDP、老龄化、储蓄率等因素对顺差及进出口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中长期的政策搭配建议。
  • 详情 我国倒按揭业务立法问题探讨——应对老龄化的法律创新
    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应对老龄社会,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养老法律体系。倒按揭业务通过市场化运行的金融产品,实现“住房养老”。各国倒按揭业务的运作模式大致有政府主导型、保险公司主导型及商业银行主导型三,针对我国国情,应当选择商业银行主导型。我国立法应当引入让与担保,以构建倒按揭业务的基础法律关系。倒按揭合同应当设立无追索权、增值分享及回赎权等特别条款。为推动倒按揭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应当设计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及资产证券化等支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