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

  • 详情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如何影响城市间技术要素的联通流转——基于政府服务与专利技术市场流动路径的分析
    实现区域间技术要素的联通、转移与高效配置,需要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文章基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视角,通过观测 199 个城市之间技术要素流动的 39 402 种可能的路径,构建城市间“匹配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的影响。论证指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使创新主体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要素的创造、运用及转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从城市层面来看,具有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技术要素流入,该城市的技术要素也会更多地被其他城市接收。同时,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和“虹吸效应”,即技术要素会更多在制度性交易成本较低的城市之间流动,并且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的技术要素净流出更少。进一步的作用 机制分析表明,当地理距离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交通运输成本较低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此外,当城市所处地区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较高,对技术要素的需求较大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加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及供需匹配。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斯定理”在技术市场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探析了针对技术要素配置的科斯定理的内涵,可以为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改革举措提供政策参考。
  • 详情 碳风险、区域低碳转型与银团贷款定价
    《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以《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为事件冲击,采用连续型 DID 模型探究了区域低碳转型风险对银团贷款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协定签署后,中国高碳排放地区的银团贷款存在显著为正的碳风险溢价;由于地区碳风险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从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本。此外,研究还发现:碳风险溢价的高低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特征的影响;在法制化程度高的地区,银行因承担污染连带责任而提高对碳风险的重视程度,相应地提高了碳风险溢价;在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激励低碳产品生产和低碳技术研发,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在发生气候灾害的地区,银行执行国家救济职能,会降低碳风险溢价;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碳中和更易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和碳汇抵押资产能够增加现金流并降低信用风险,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本文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区域低碳转型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详情 妥协还是协作:CEO内部联盟与企业金融化
    CEO与企业管理团队的非正式联结关系有助于强化团结协作,但亦可能催生监督妥协与缺位,弱化公司治理效率。本文以CEO任职以来董事高管人事变更的累积比率刻画CEO内部联盟,从企业金融化视角探讨该非正式联结关系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内在机理。选取中国沪深A股2012-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CEO内部联盟提高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可能性,并显著加剧了企业“脱实向虚”程度,内部联盟强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企业金融化程度约提高了6.37%。通过机制检验发现,CEO内部联盟弱化了董事会监督职能和内部控制有效性,CEO的绩效薪酬敏感性更低,且主要表现为绩效下滑时的薪酬粘性增加。异质性检验还发现,当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强、企业跨行业套利空间越大、CEO薪酬更低以及外部薪酬差距更大时,CEO内部联盟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会更为明显。此外,当融资约束更弱时,企业金融化冲动受到CEO内部联盟的影响会更强。本文的研究表明,CEO内部联盟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监督妥协与缺位,会加剧企业金融套利的短视行为,这对于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和防范企业“脱实向虚”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详情 市场容量、信息交换与不完美匹配 ——来自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证据
    交易双方的稳定匹配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关键问题,匹配问题也是风险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关注到风险投资市场可能存在着不完美匹配的非均衡状态,研究发现: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存在着匹配结构拐点异象,市场容量会导致不完美匹配现象。当市场容量在临界范围之内时,市场容量越大,匹配结构越趋向完美;当市场容量超过临界范围,市场容量越大,匹配结构越趋向不完美。本文进一步探索证实,信息交换不充分程度为这一异象提供了有力解释。本文深化了风险投资匹配结构研究基础,为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不完美匹配现象提供了解释视角,也为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提供了政策思路和理论借鉴。
  • 详情 创投双方匹配结构与风险投资退出表现
    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风投机构本身的静态同质化价值增值职能,围 绕风投机构的增值职能与风险投资退出表现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提出风险投资 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匹配结构对风险投资退出表现的影响机制问题。基于 Fu et al.(2018b)的研究模型,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发现:创投双方匹配结构会 影响双方各自最优努力水平,造成风投机构价值增值职能的动态异质性,表现出 影响风投机构的退出表现;同时,采用实证模型研究发现:创投双方的匹配契合 度越高越有助于改善风投机构退出表现,创投双方的匹配差异度对风险投资提出 表现呈现倒 U 型关系特征,支撑了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本文为探索风险投资 退出表现与创业企业发展成长的决定机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充实和扩 展风险投资对企业成长发挥增值职能的研究基础。
  • 详情 政府风险投资与本地偏好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投资学的交叉视角,大量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投资其所在地附近的企业。French and Poterba(1991)发现,美国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本国资本市场,而忽略了国外的投资机会,因而将其称为本国偏好之谜Covaland Moskowitz(1999)最早将本国偏好转移到本地偏好(local bias)发现风险投资更乐意投资本地企业或者在距离上离自己办公地址更近的企业;Ivkovic and Weisbenner(2005)、Cumming and Dai(2009)、Brown etal(2011)、Hochberg and Rauh(2013)、李志萍和罗国锋等(2014)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独立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成因和经济后果展开国内学者注意到风险投资类型的重要影响作用尤其是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但在我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从本地异地视角,从政府风险投资视角研究本地偏好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本地偏好的成因。现有文献更多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学理论对本地偏好进行解释,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依托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 地偏好,以丰富对本地偏好成因的文献解读。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独立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程度更高;而且政府绝对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本地偏好更强;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更低,政府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程度会减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利用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进行解释并加以实证检验,(2)揭示了政府控股程度对本地偏好的影响。
  • 详情 创投双方匹配结构与风险投资退出表现
    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风投机构本身的静态同质化价值增值职能,围绕风投机构的增值职能与风险投资退出表现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提出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匹配结构对风险投资退出表现的影响机制问题。基于Fuetal.(2018b的研究模型,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发现:创投双方匹配结构会影响双方各自最优努力水平,造成风投机构价值增值职能的动态异质性,表现出影响风投机构的退出表现;同时采用实证模型研究发现:创投双方的匹配契合度越高越有助于改善风投机构退出表现,创投双方的匹配差异度对风险投资提出表现呈现倒U型关系特征,支撑了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本文为探索风险投资退出表现与创业企业发展成长的决定机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充实和扩展风险投资对企业成长发挥增值职能的研究基础
  • 详情 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金融漏损实证研究
    金融漏损现象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长期存在,其引致的金融风险逐步累积,一旦引发系统性风险势必阻滞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文章基于2001-2012年间金融漏损的相关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视角下金融漏损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金融漏损的市场失灵因素主要是信贷资源错配下的低效率运营,政府的持续扩张行为是政府失灵引致金融漏损的主要原因;市场失灵引致的金融漏损不断下降,政府失灵下的金融漏损却不断上升。消除金融漏损应打破金融垄断,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并解决政府激励与约束的非均衡性,使政府恪守“守夜人”职能。
  • 详情 论货币职能的演化及其多样化管理
    提 要:简要分析了传统商品货币五大职能在法币金融体系中的演化、突出强调了法币征税与分配新职能、简介了几种代表性货币锚理论、提出基于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锚理论的超主权货币新金融体系建设设想、分析了法币悖论原因及其法币多样化管理策略、同时强调了用好法币的几个基本条件。
  • 详情 城市商业银行研究部门组织模式变迁与路径选择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金融互联网化趋势已愈演愈烈。与过去相比,传统的银行业经营环境正变得更加动态化、更加难以预测。因此,银行加强自身战略研判能力,对适应银行业竞争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研究部门的演变历程,并选取了18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部门的职能定位、人员构成以及组织模式变迁等方面的情况,最终指出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部门组织模式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