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能力

  • 详情 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债务代理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当上下游企业之间存着长期合作关系时,上游企业可以根据下游企业的表现调整未来商业信用成本从而控制下游企业的债务代理问题。商业信用缓解了银行信用在控制下游企业债务代理问题时的困难,从而有助于减轻下游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得上游企业成为特殊的信用中介,即上游企业可以更容易的从银行得到贷款,通过商业信用的方式将资金借给下游企业来缓解融资约束问题。本文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当企业债务代理成本提高时,企业获取的银行信用会降低,而获取的商业信用在增加,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下降。
  • 详情 基于信贷配给模型视角下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能力研究
    中小高科技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而融资难却成为 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融资可能性的变量,并分别就单个和多个借款 企业的情况,建立了信贷模型。由模型得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产(包括现金、实物资产等担 保品)、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导致的银行对企业的“畏贷”和“惜贷”,造成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可以采取的具 体措施,并从数理方面证明了这些措施的合理性,以期对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对策提供 数理支持。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融资约束,再融资能力与现金分红
    2008年证监会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门槛,变相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本文利用该新政作为外生于公司的再融资能力下降,选取2006-2009年的数据,检验了再融资能力的下降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通过两次差分法(DID)比较研究了新政对具有不同融资约束公司现金分红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再融资能力的下降使得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显著减少。在新政颁布后,相比于无融资约束的公司,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显著增加了现金分红;而新政颁布之前,两类公司的现金分红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些证据不足以证明现金分红可作为区分国内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有效指标。
  • 详情 投资者信息搜集与投资决策研究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否会更加有效和准确的搜集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效率及一般均衡的实现,本文构建了投资者行为和企业优劣关联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给出了企业优劣的评价标准,进而给出了股票市场投资者和银行选择行为的度量指标,针对企业融资能力和企业优劣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投资者趋向于不搜集信息,而银行则根据企业优劣进行决策,从时间的演进角度看,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偏好没有明显的变化。
  • 详情 企业信息披露与融资行为选择关联性研究
    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是否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一直是研究者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构建了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模型,并针对股票市场中的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程度的度量,进而构建信息披露程度和融资行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信息披露程度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能力和融资结果,本文的结论表明股票市场投资者和银行都不会因为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而产生更多的投资倾向。
  • 详情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基于商业信用与企业产权性质的证据
    本文从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企业产权性质出发,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 传导机制。根据央行要求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国库 券利率的变化,我们定义 2004、2006和 2007年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紧缩阶段。本文发现相对 于以前研究中常用的企业规模,在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可能是更好的企业融资能力的代理 变量。 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的冲击更大, 更有可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并同时减少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以此作为替 代的融资方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账龄延长,尤其是 非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证据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对企业融资,尤其是非国有企业融资, 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更大程度上选择商业信用替代的融资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 策在我国同样可以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有助于 政策制定者们寻找更为切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在货币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 详情 资产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波动: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
    资产价格波动会影响企业净资产,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会恶化企业资产负债表,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和降低企业资金需求,引起投资和产量萎缩,实体经济下滑。本文得到的宏观经验事实是资产价格波动单向影响实体经济波动,为此构建资产价格波动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微观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提供微观经验证据。结果表明:资产价格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并没有显著影响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而只是冲击到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实施新会计规则之后,资产价格波动借助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效果更明显。政策内涵是:公允价值会计规则会借助资产负债表放大资产价格波动效应,需要通过资本缓冲、前瞻性储备和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来解决;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需考虑私人经济主体是否具有资金需求,纳入资产负债表信息到政府经济政策框架中。
  • 详情 清算价值、资本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资产清算价值和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以 1998至2006年间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 清算价值在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资产再配置性、 资产专用性、竞争对手财务能力以及资产有形性来测量的清算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和债务期 限结构显著相关,高的清算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此外,清算价值对资本结构 和债务期限结构的作用关系受到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所在行业处于 成长期以及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上述关系将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进 行债务融资决策和银行进行贷款决策有重要的启示。
  • 详情 资产注入、大股东寻租行为与资本配置效率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人资产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热点现象,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具有一虚增注人资产价值的强烈动机〕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将虚增注人资产价值与市场参与者的财富变化结合起来,分析了虚增注人资产价值的财富效应及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虚增注人资产价值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私人收益,降低了中小股东的财富;(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注人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注人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虚增注人资产价值为大股东带来的边际收益将超过社会总财富的边际收益。因此,大股东通过虚增注人资产价值实现了对中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导致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 详情 农村住房抵押问题研究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个人住房抵押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农村个人住房占用的宅基地的特殊性质,使得一些地方法院往往将农村个人住房抵押判定无效,而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农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也是犹豫难决,为降低贷款风险,只好转而采取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方式。目前农村个人住房抵押制度存在的弊端不仅大大削弱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势必影响到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