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 详情 专精特新认定与企业投资效率 ——基于中国A股和新三板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持续推进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从专精特新认定的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的投资促进效应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为样本,将2019年开始分批实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会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且这一效应在投资过度企业、小规模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地区政策响应度高和行业“小巨人”密集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专精特新认定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和抑制经营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高了企业价值,并推动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未获得认定的企业不存在挤出效应;失去认定资格的企业对同行其他企业非效率投资具有威慑作用;专精特新认定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揭示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 详情 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可以引导民营企业善待员工吗?
    立足于当前民营企业“反向混改”积极推进和 ESG 实践蓬勃发展的大背景,文章以2010—2020 年存在国有资本参股的 A 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国有股东委派董事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的员工责任分数,有利于民营企业善待员工。机制分析表明,国有股东委派董事通过提供资源支持和增加社会关注促进民营企业履行善待员工的社会责任。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在管理层短视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高以及劳动密集度较低的样本中更加显著。进一步考虑国有股东的异质性特征发现,当国有股东为战略型投资者以及与民营企业位于同一注册地时,其委派董事对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从董事会层面混合治理的视角厘清了国资参股促进民营企业善待员工的机制和作用条件,为民营企业通过制度设计实现“高质量”混合以及借助“反向混改”的契机改善ESG 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外资安全审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领域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不仅表明了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也预示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格局将迎来重大改变。在这一背景下,高技术行业,特别是关键领域的企业,亟需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本文基于 2010-2023 年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以 FIRRMA 试点作为美国在关键领域外资安全审查收紧的准自然实验,探究中国关键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显著促进了关键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对企业所受“内部支持”和“外部压力”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受到内部支持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而未受内部支持的企业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反而实现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外资安全审查的收紧通过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提升了创新质量,以及增加了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新旧技术国家主义转变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为中国政府在高技术产业政策制定中的深入评估与策略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 详情 碳交易体系与跨境并购
    碳交易体系(ETS)通过市场机制以缓解碳排放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给相关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自2005年欧盟ETS运行以来,各国ETS的推行对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的影响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以BVD-Zephyr全球企业并购数据库在2002-2019年间超过18万个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分别从跨境并购数量和跨境并购财务表现两个方面检验了东道国ETS实施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及其渠道。实证结果显示,ETS实施导致东道国的跨境并购交易规模显著减少,表明企业在进行跨境并购时会采取规避行为,从而可能造成潜在的碳泄漏。此外,ETS的实施会降低通过跨境并购进入东道国企业的财务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ETS推行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其中碳密集型行业往往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受到更大的冲击;而ETS实施所带来的风险则可能是影响企业决策和财务绩效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气候变化的实际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那些已经引入ETS、或者计划引入更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提供了决策参考。
  • 详情 企业债务融资贵的新解释:来自气候灾害冲击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累积,中国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手工整理了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构建了考虑企业子公司数量及所在地的气候灾害冲击加权平均指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气候灾害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候灾害冲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冲击造成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和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增加是其中的影响机制。异质性考察发现,气候灾害冲击提高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在受到“信贷歧视”更严重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中更加显著,且在受气候灾害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和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提高风险感知水平和改善ESG表现缓解气候灾害冲击造成的融资贵问题。本文为气候灾害这一因素对企业融资贵问题带来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对企业防范和化解气候灾害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双碳”背景下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 ——来自蓝天保卫战和企业碳排放的证据
    旨在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质量型环境治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协同降碳,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是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特别地,签署《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然而,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研究尚未提供这一时间段内的定量分析直接证据。本文使用新近的企业层面较为精细的碳排放数据,基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的研究场景,系统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空气质量目标政策的微观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表明,蓝天保卫战能够协同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平均降幅约为15%,单个企业年均降碳量约为1.2万吨。这一效果主要由碳排放总量下降驱动,而非以生产活动收缩为代价,也未引起区域间和产业链上的碳泄漏问题。并且,与现有研究强调行业结构调整不同,本文发现高碳排放企业也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增效机制方面,蓝天保卫战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绿色低碳投资发挥作用,而人力结构优化、绿色研发创新等机制尚未明显起效,同时缓解融资约束有助于提升协同降碳效果。本文的研究表明,进一步完善现有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辅以大规模节能降碳设备更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绿色金融等组合措施,能够有效兼顾环境、气候和经济效益,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详情 区域壁垒和中国城市的银行业竞争格局
    本文探讨了区域壁垒对中国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壁垒和地理壁垒都会导致不同城市间的银行竞争水平存在差异,但影响程度随时间在下降,不同区域壁垒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国有银行天然具有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因而呈现出差异性的结果。具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受文化壁垒影响,而不受行政壁垒影响;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受行政壁垒影响,而不受文化壁垒影响。行政壁垒会影响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但文化壁垒的作用并不显著。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应构建结构合理的银行市场体系和分工协作的银行机构体系,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于资本在全国的最优配置,中小金融机构聚焦当地实体经济,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业务创新。
  • 详情 开放性证券市场下人工智能的“二律背反”
    摘要: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在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中产生了量化交易等大量应用场景。AI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统一开放性证券市场方面有什么影响?本文提出“人工智能+”金融”的发展存在着“二律背反”规律:即正题是金融人工智的发展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熵,提高了开放性市场的效率;反题是金融人工智的发展提升证券市场信息熵值,降低了开放性市场的效率。因此,基于“二律背反”规律的存在,人工智能未来对证券市场将同时着存在着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为确保金融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应深化在“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的监管法规建设。
  • 详情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国有经营性质和投资者情绪
    央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除了创造经济价值和国家税收外,还承载着广泛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受行业属性、经营状况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影响,部分央国企长期存在市场估值偏低、投资者情绪低迷的问题。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与实践,有利于修复当前国企和非国企估值水平割裂的现状,对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股吧文本、股票市场交易和公司股权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评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之后上市公司经营性质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特估”在官方层面正式提出后,上市公司国有控股经营性质对个股投资者情绪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该效应在日常消费品、工业和通讯服务三大行业和高市值公司较为明显,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滞后性和长期衰减性;(3)本文进一步发现,这一处理效应可能通过股息偏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中特估”效应定量分析的空白,有助于理解新形势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对引导市场投资者情绪也有一定的政策和企业决策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