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替代

  • 详情 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走势影响的研究 ——基于不同样本区间的汇率传递视角分析
    本文从汇率升值预期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并存的状况。通过结构VAR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1996年1月-2009年12月)和子样本数据(2005年7月-2010年12月),分析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外来冲击(石油美元价格)及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效应。全样本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冲击引起的,子样本显示了汇率等外部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明显,这表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胀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现实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并存且不断加大。本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从汇率预期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起到不降反升的原因。
  • 详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替代与货币竞争博弈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并对别国货币进行替代的过程。人民币货币替代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程度较低,规模较小,且以充当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运用Marc A.Miles的货币服务生产函数理论,可以说明了人民币对美元进行二次替代受替代弹性、货币服务替代程度、中美利差、替代成本等因素影响。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也有相应的优势,比如: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亚洲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与美国相关经济指标差距不断缩小等。通过对人民币、美元及被替代国货币三者之间博弈过程的分析,得出结论:只要中国对被替代国的补偿与得到的铸币税收入相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能够顺利推进。
  • 详情 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由于体制条件、经济与金融环境、市场发育等等相关基本因素的变化,货币替代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分析人民币货币替代发展的现状、成因和针对性措施,对保证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成长,对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理论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 详情 货币替代中的价值效应与网络效应
    本文从货币的价值属性和交易媒介属性出发,通过建立微观主体选择模型讨论了货币替代中的价值效应和网络效应。根据模型,我们可以用真实利差值和网络效应值的二维组合来界定安定性替代和恶性替代。本文的结论是货币的价值因素只是在货币替代发生的诱因,货币网络效应才是替代动态过程的主导因素;网络效应具有非一致性,即在安定性区域抑制货币替代,在恶性区域则加速货币替代,这使得恶性替代治理过程面临棘轮效应。
  • 详情 我国实际货币缺口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分析
    本文利用局部调整模型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定量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实际产出、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股票市价总值以及货币替代率均对我国的狭义和广义货币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计算出我国的实际货币缺口,以此考察我国实际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动特征及其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的利率和汇率政策仍然是以稳定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但仅仅通过利率调整或者人民币升值均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货币供求状况,并且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也不理想。
  • 详情 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检验: 1999-2007
    本文首先详细综述了预期汇率变化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国内外文献,然后利用利用中国1999-2007年的月度数据估计了包含人民币预期升值率与国外利率的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显示人民币预期升值率的上升将通过货币替代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显著增加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持有。最后本文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出发,为我国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详情 IC卡、电子货币及发行人责任
    就什么是电子货币及电子货币发行人的基本法律义务作了探讨。认为电子货币实为货币的电子版,构成对货币替代;但由于目前对电子货币尚未纳入监管,所以,其流通规则宜按债的规则处理,并以此规范发行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