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 详情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金融形势简析和启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金融霸权未被金融危机动摇,突出表现在美国仍然掌控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等,且美国继续滥用其金融霸权地位。而欧洲则深陷欧债危机,其主要原因包括欧洲国家自身经济失调、欧元区内部的不平等地位和国际评级机构的不公正评级等。我国应根据美欧金融形势和经验教训,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结构,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稳健发展虚拟经济,合理制定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加强我国金融业实力和地位,注意对国内金融创新的监督,构建我国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详情 货币供给、流通速度与物价水平——基于非线性 STVAR模型对我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攀升,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物价水平上升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角度,采用平滑过渡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1996年以来的月度数据,研究了货币与物价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论表明: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依赖于经济所处的状态(高通胀和低通胀两种不同的状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导致物价同方向变动,且不依赖于经济状态;应对物价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
  • 详情 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之下:银行体系中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共存。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特点,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不同情形下,货币政策目标如何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传导至市场利率,并和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该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价格管制带来的扭曲需要由数量管制来纠正。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市场利率对基准存款利率调整最敏感,其次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双轨制下效果则不太显著。
  • 详情 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ADL模型实证检验1995-200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在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与西方主要成熟股票市场相比并不异常。经过检验发现,股票收益与实质经济和货币政策都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并不支持代理假说;同时,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通货膨胀提高了实际收益,通货紧缩降低了实际收益,通货膨胀幻觉是导致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 详情 财政赤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发展指标的决定因素,证实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对我国金融发展有显著的作用,其中财政赤字对经济货币化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重新构造的金融相关比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以股票资产交易量衡量的资本市场发展指标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金融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政府的扩张性支出行为驱动的金融发展即使通过提高资本积累而不是资本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
  • 详情 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走势影响的研究 ——基于不同样本区间的汇率传递视角分析
    本文从汇率升值预期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并存的状况。通过结构VAR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1996年1月-2009年12月)和子样本数据(2005年7月-2010年12月),分析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外来冲击(石油美元价格)及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效应。全样本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冲击引起的,子样本显示了汇率等外部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明显,这表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胀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现实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并存且不断加大。本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从汇率预期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起到不降反升的原因。
  • 详情 汇率升值预期、进口商行为和贸易中货币标价—理论模型和日元的经验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进口商标价货币选择模型,来研究出口商货币升值预期对进口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险中性和价格刚性假定下,理论上升值预期对出口商货币的使用会产生三种影响:不变、增加和减少,但是一般情况下,当存在大幅的升值预期时,会减少出口商货币的使用。日元在出口中使用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模型的结论,同时表明,商业压力和政治事件是贸易企业形成大幅升值预期的最重要的信号和依据,这要求为了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控制大幅升值预期的形成。
  • 详情 债券市场发展、非居民参与和日元国际化---经验及启示
    通过对日本债券市场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本文指出,虽然日本债券市场在市场发展和 自由化方面取得一些进步,但依然存在的市场结构不完善,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波动都是债 券市场非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日元国际化水平。日本的经验在完善债券 市场、扩大债券市场开放度、汇率政策等方面对于我国利用债券市场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 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来自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证据
    本文通过VAR-MVGARCH 模型和变参数模型研究了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分别 与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线性和波动关系,发现:汇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 的变动会产生显著线性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变动的 线性影响不大。尽管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但由于它们与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相关性波动剧烈,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货币政策“盯 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困难以及有悖于央行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平稳性”的目标, 认为当前最好实施汇率工具去盯住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均值变化,才容易产生显著效 果。
  • 详情 货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基于中国股市的检验
    本文首先基于随机贴现因子理论框架,通过线性化随机贴现因子,建立了贝塔形式的货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CAPM);其次利用沪深两市A股数据和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对MCAPM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表明,货币因素被显著定价;与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FF3)相比,MCAPM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本文为研究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模型选择,并为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