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监管

  • 详情 政治激励、资本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投放
    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针对监管者行为的激励设计。在中国,与地方官员类似,监管官员的职位升迁也往往由上级选拔决定,即面临政治激励,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与代表地方银行的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监管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通过影响其监管行为对城商行的信贷投放产生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首先,在资本、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指标中,资本监管绩效显著影响银监局局长的升迁;其次,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的监管行为,促使城商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了其信贷投放;最后,地方政府信贷干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程度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也使得银监局局长的监管产生差异化效应。
  • 详情 资本监管、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传导:文献综述
    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相互之间的关系正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三者间相互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即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可能;资本监管通过对银行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和逐利性、有限责任和风险转移效应、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容忍度、央行的沟通策略和央行的反应函数特征。在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和货币政策关系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资本监管的背景下探讨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展望。
  • 详情 资产项准备金政策框架与中央银行职能的扩展
    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将在宏观审慎管理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一种共识。随着金融创新活动发展,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多元,调控能力显得“捉襟见肘”。本文引入强制、可变的资产项准备金而架构的资产项准备金政策框架既可以重建准备金制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且该准备金政策又可以充当一种监管工具,建立一个将“资本金和准备金”相统一的广义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则,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和监管当局的资本监管统一到一个框架,从而突出和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能。
  • 详情 银行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歧视
    如何化解小企业贷款难,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构建商业银行贷款期望 收益函数,分析了利率管制与利率自由化背景下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选择,并运用仿真模拟与 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银行资本约束与小企业贷款歧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具有小 企业贷款歧视的行为特征,资本约束监管会强化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歧视,进一步加剧小企业 贷款难题。监管当局应在资本监管上采取更具弹性的实施方法并适当修正现有监管措施,从而鼓励 商业银行提高发放小企业贷款的内在动力和意愿,缓解对小企业的贷款歧视。
  • 详情 银行法中资本监管制度的困境
    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指银行必须保持与其资产相关的最低资本金水平的法律要求。银行法中对于银行无论何时都一样的资本充足要求的问题在于,它太过于关注防范单个银行发生违约这一狭隘目标上,而很少关注银行为了符合监管要求而采取的低价抛售和信用紧缩这些应对监管的行动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把单个银行的问题扩散到整个系统,引发社会性的成本。
  • 详情 银行法中资本监管制度的困境
    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指银行必须保持与其资产相关的最低资本金水平的法律要求。银行法中对于银行无论何时都一样的资本充足要求的问题在于,它太过于关注防范单个银行发生违约这一狭隘目标上,而很少关注银行为了符合监管要求而采取的低价抛售和信用紧缩这些应对监管的行动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把单个银行的问题扩散到整个系统,引发社会性的成本。
  • 详情 KCC-LM模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的新框架—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证和制度分析
    本文在 Bernanke-Blinder(1988)的 CC-LM 模型中纳入含资本监管约束和信贷配给因素的 银行最优贷款供给方程,从银行贷款渠道的视角重构了用以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框架,即 KCC-LM模型,并利用我国1997-2006 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验证了KCC-LM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 从我国金融制度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控制力目标与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对立统一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 本监管强化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内在机理,也揭示了我国 1998年以来稳健性货币政策的真正内涵。
  • 详情 宏观审慎监管 ——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监管当局不仅要关注金融体系的微观风险,还要注重其系统性风险。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最新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强跨市场和跨行业的监管力度、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因此,在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和转型经济体的特殊国情,分析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杠杆率限制与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
    在新资本协议的高级内部评级法框架下,资本要求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然而,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存在隐瞒 其真实风险状况的动机,而监管当局审查和验证银行风险状况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可能导 致银行持有的资本过少,从而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杠杆率限制可以降低有限负债下的看跌 期权价值,提高银行净值,从而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次贷危机的教训也要求我国在实施 高级内部评级法过程中应重视初始杠杆率。
  • 详情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金融监管当局可以利用资本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强约束作用,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 来引导总体经济平稳和谐的发展。本文首先运用多边博弈分析,指出大银行有向大企业贷款的偏好, 而小银行有组成“银团”争取较大项目收益的偏好,并寻找到规模差异的银行实行“越界贷款”时 应满足的条件;其次讨论了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行为偏好的影响,通过引入矢量与空间坐 标,分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两种情况,论证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沿 着效率前沿折线或效率前沿平面进行调整;然后构造了一个“信贷行为偏好指数”来刻画商业银行 的行为偏好与风险偏好,同时将资本约束的实施与资本约束的软化引入计量模型,并利用2002 年至 2006 年的29 家商业银行的522 个数据样本点进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 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有效实施资本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