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收益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度:基于“大小非”减持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控制权未发生转移的大股东“大小非”减持行为为研究视角,结合成本补偿的思想,改进特别处理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率法,提出新的超常收益率法,测度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认为:基于“大小非”减持行为的测度方法较适合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度。根据累积超常收益,本文测度出控制权股份(“大小非”)减持部分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小于或等于5.27%,推算出中国上市公司总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小于或等于13.46%。
  • 详情 股票定价的奥尔森模型成立条件
    根据奥尔森(Ohlson)1995年给出的RIV模型,公司股票市值等于帐面净值加上未来预期超常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对公司股票的估值只需预测其未来的盈利而不用考虑现金流和股息政策。我们发现该模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通过研究不同的股息分配政策,利用会计理论模型,推导出了该模型的成立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模型在许多正常的经营情况下并不成立,因此股票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回避掉未来现金流和股息的影响。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需求价格弹性——基于供给需求的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
    本文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建立股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模型,分析在需 求和供给变动两个冲击下,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我们进而利用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 模型计算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复牌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并分析检验其截面影响因素。实证检 验发现,累积超常收益和远期股票供给量成负相关关系。在控制流通股供应冲击效应之后, 我们发现公司盈利能力和非流通股集中度与股改价格效应负相关。进一步考虑市场时机和内 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稳健。本文创造性地度量了股权分置改革经济价值的市场预期,并提 供了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经验证据。
  • 详情 我国资本市场对SRI反应的实证研究
    社会责任投资(SRI)已经成为发达资本市场的主流,而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个方面还处于萌芽阶段。为考察我国资本市场对SRI引入的反应,本文借助泰达环保指数的发布,利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指数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股价反应,以此测度我国资本市场对环保这一SRI非财务因素的认可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在事件窗口期样本公司股价存在正的反应,尤其是沪市公司和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类反应明显。这表明我国未来SRI业的发展大有可为,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关于股票增持的信号释放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鼓励性政策出台后,股票回购这种在成熟资本市场里常见的投资与管理方式,在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相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却普遍的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为了理解这现象发生的原因,本文对比回购与增持的不同特点,重点考察大股东及高管从公开市场竞价增持股票的信息对市场的影响。通过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增持公告事件前后股票平均超常收益和累积平均超常收益情况,发现公告当日正的且显著的平均超常收益说明了股市确实对增持信息的公布有着正向的反应,证明了增持事件确实具有和回购事件一样的信号释放的功能,并通过按照不同时间、不同市场、不同板块以及增持者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组比较,考察增持的信号释放效果和市场的有效性。
  • 详情 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与减持效应研究
    本文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分为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建立博弈模型并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考察,进而探讨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对策。研究发现: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存在;限售股解禁直接冲击着相关个股的股价,其市场反应总体为负;相对而言,牛市中解禁信息较早引致的股价下跌样本超常收益率下降较早,但幅度较小,熊市中解禁信息引致的股价下跌发生较晚而剧烈;解禁信息的冲击大部分被提前消化,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一定条件下存在减持效应的自稳定机制。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幅度提升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有效承接供给的巨量增加。
  • 详情 内地权证到期对标的股票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台湾权证的到期效应,但与香港和台湾发行的备兑权证不同,内地权证大都是股改权证,本文在第二部总结概括了内地权证市场的特点,并在第三部分针对内地 权证的特点,对权证到期时对标的股票的成交量、异常报酬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认股权证在行权时标的股票成交量有所放大,但股票价格并没有波动;在股票市场这一轮牛市的作用下,认沽权证到期时都属于价外权证,没有行权可能,因此未对标的股票产生影响。
  • 详情 股市并购中目标公司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国内外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表明:并购在短期内能为目标公司带来显著的价值升值,而对升值的价值在长期内是否存在的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的研究,只是针对目标公司。我们的“搭便车”模型显示,并购短期内能为目标公司带来显著的价值升值,但入主目标公司的股东最终并没有得到该部分升值。我们选取深市2001年发生并购的120个样本的14000多个数据,利用标准事件研究法,首先验证目标公司短期内是否有显著的超常收益,再验证该超常收益在长期内是否存在。我们的样本数据支持了该模型的结论:短期窗口内的超常收益达到21.63%,而长期窗口内的CAR则为-29.65%。这说明,该模型的理论假设和结论在我们的样本范围内是存在的。这样就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方案:解决该搭便车问题,防止收购溢价流失的一个可能性方案是股权稀释。
  • 详情 外资并购的信号传递与竞争效应分析
    本文考察了外资并购宣告期目标方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市场反应差异,以及外资并购成功实施后目标方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长期业绩。本文研究发现:在外资并购首次宣告期,目标方和竞争对手的市场超常收益一正一负;而在外资并购终止宣告期,竞争对手市场超常收益显著为正;被外资并购之后目标方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都逐渐超过竞争对手,目标方的长期市场收益也在并购后第 3 年高于竞争对手。本文结论表明,在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市场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外资并购事件在目标行业传递了行业竞争压力即将加剧的信号;已成功实施的外资并购改变了目标行业竞争格局,提高了目标企业的行业相对优势,削弱了目标方竞争对手的行业竞争地位。
  • 详情 内幕交易、股价异动与信息不对称
    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所有发生过内幕交易的股票为样本,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地研究了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同时,对内幕交易者是否获得了超常收益(非法所得)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内幕交易使股票的平均价格上升,同时也增加了价格的波动性。内幕交易从总体上加剧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而信息披露则有利于减少这种不对称的程度。内幕交易者所利用的信息确实是重大的并且都获取了正的超常收益。如果信息非常重大,那么一般情况下内幕交易者会在信息公告前结束交易。此外,如果内幕交易者同时采取市场操纵策略,那么他能获取更高的非法所得。最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给出了防范内幕交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