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准备金

  • 详情 准备金规模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有效性
    本文探究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在中短期内提振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规模状态是影响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定义为融资方式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准备金规模状态划分为稀缺准备金和充足准备金状态,并依据超额准备金数量相对流动性需求的充足程度对准备金规模状态进行了严格定义。依托包含银行体系和财政货币政策互动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解析和定量地研究了不同准备金规模状态下各类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的效果,并以理论模型蕴含的检验标准为依据,分析和预测了我国当前准备金规模状态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稀缺准备金状态下依赖准备金数量工具和充足准备金状态下依赖超额准备金利率工具配合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能够提升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我国银行体系当前处于稀缺准备金状态,但正在逐步向充足准备金状态靠近。现阶段政策当局可以考虑通过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详情 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货币乘数分析
    自从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实施了积极的救援措施,可是,尽管美国政 府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货币供给并未出现预期的增加,引起我们对其货币乘数变化的重视。 本文跟踪美联储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月度数据, 深入剖析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货币乘数变动的成因, 挖掘了货币乘数相关各因子的变动趋势,包括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现金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 率等的变化情况,挖掘其背后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原因。从基础货币的构成来看,增量 投放的巨额基础货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态囤积在央行帐户上,并没有创造出预期数量的派生货 币,货币乘数大幅下降,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得出相应启示,为我国防范金融危 机提供借鉴。
  • 详情 银行非自愿超额准备金周期性波动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文章采用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率增长率作为流动性状态的衡量指标,通过建立超额准备金的动态模型,运用动态模拟方法和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率增长率周期性波动情况和不同流动性状态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研究表明,自 1998 年以来,在外汇占款、银行业贷款以及贷款利率的综合作用下,流动性状态发生了过剩与短缺之间的周期性交替转换,并且流动性过剩状态与短缺状态相比,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会相对弱化,这也就说明,随着流动性状态的转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将表现出具有区制依赖的非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