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

  • 详情 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息积累与最优激励政策
    在中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下,为了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强制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干预下,大银行要想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需缩短决策链条,将贷款审批权下放给下级行,否则难以克服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缩短决策链条并不改变大银行的内部层级和晋升空间,一旦下级行负责人晋升,其前期积累的软信息也随之流失,新上任的负责人需要重新积累当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由此出现“信息断层”与“服务断层”。与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相比,地方性小银行的内部层级少,晋升空间小,负责人更能够长期扎根当地,不断积累当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并持续用之服务企业。本文提出,可考虑允许大银行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完成政府下达给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指标:(1)大银行购买小银行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包,同时要求小银行对贷款包进行有限担保;(2)大银行将资金贷给小银行,再由小银行转贷给中小企业。相较于强制大银行直接服务中小企业,以上两种方式既能发挥地方性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又能发挥大银行的资金成本低和资金体量大的优势,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
  • 详情 科技赋能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吗? —基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对释放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及不同实体行业效率的影响,并基于中国银保监会官网金融许可证信息爬取的258772条金融机构数据,结合499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金融供求结构指标,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考察金融科技脱虚向实的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各种稳健检验均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从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三个维度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行业与金融业关联程度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最后,金融科技的脱虚向实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金融科技的应用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金融供给结构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 详情 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
    银行规模越大,其在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上越不具有比较优势,为了防范企业家风险,大银行需要严格要求贷款企业的抵押品数量并对其施行严格的违约清算。大银行的这种融资特性导致其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但却能帮助大企业有效地节约信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大银行的融资特性与大企业的企业特性相互匹配。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关键在于改善银行业结构,满足中小企业对小银行的金融需求,发挥小银行善于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不同规模银行的融资特性以及适合的融资对象皆存在系统性差异,对不同规模银行的监管也应当有所区别和侧重。
  • 详情 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功能定位与金融支持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新形势下实施的重要政策。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体现在各自贸区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自贸区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要素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各自贸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同。根据自贸区建设方案,将其功能定位归纳为四类,分别是以资源支持行业、研发投入行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发展行业的自贸区。为促进自贸区发展,金融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针对其功能定位提出差异化金融支持对策,并进一步强调自贸区金融的联动合作,以期为自贸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详情 双支柱监管下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基于2015-2018年中国银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承担机理,并选取 2015-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和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和企业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可抑制由数量型工具引发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水平变化系统性风险增大会增加表外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是双支柱监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之一流动性创造可通过信贷额度 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因此,降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内在冲突,提高银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流动性创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 。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家精神
    中央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运用中国数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创业概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渠道是缓解个体融资约束,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传统金融发展落后地区中表现尤甚。但是上述作用影响存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集中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其次,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人们之间信任程度越低、风险偏好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越弱。此外,本文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其对年老的个体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创业的促进作用影响更小。上述发现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但是其作用存在局限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时,要完善地区政策配套实施,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同经济的均衡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 详情 再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小银行优势”,之后以民生银行在2000年转变市场定位为引,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未能给予中小企业足够金融支持的原因。作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佳方式,并大胆地提出了通过立法限制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和发展规模及限制其为大企业融资等若干建议。
  • 详情 略论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想
    本文从几组曲线引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金融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何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笔者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面临的体制、制度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约束,提出了以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为切入点,以新农村信用建设为依托,逐步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保障体系。
  • 详情 金融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
    第三方物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率之外的重要利润源。可以说第三方物流必将成为物流业的主流。 我国自90年代兴起以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及江浙一带已有一定的发展。加入WTO,使得第三方物流以更加开放的形式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 当然,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社会经济中其他各方面(包括金融业)的支持与配合,金融业如何与第三方物流建立起合作关系,如何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讨论第三方物流能给供应链各方带来诸多好处和方便,但是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金融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途径加以解决。第二层则讨论金融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现实障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第三方物流更好的发展,并促进金融业自身的创新。
  • 详情 县级央行职能定位及履责策略选择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履行央行职责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县级央行的职责关键在于从政策信息反馈、金融支持服务、金融环境建设三大职能定位进行了分析阐述,强调履行县级央行职责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基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银行监督管理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提出县级央行职责的策略选择必须从七个方面展开:一是创新工作理念,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建立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实施评价制度等五项制度,强化工作协作;三是开展信息服务,体现央行职责;四是整合法律资源,维护央行权威;五是解决突出问题,树立央行形象;六是开展政策宣传,牢固央行地位;七是注重调查研究,当好决策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