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授信

  • 详情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衡量偏误还是样本选择?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能否用来检验融资约束假说存在颇多争议,投资机会的 衡量偏误和融资约束分组的样本选择偏误对研究的可信性困扰已久。鉴于中国银行为主导的 融资渠道,本文利用银行授信进行分组,通过模型设定检验,发现投资机会的衡量偏误和授 信分组的样本选择同时影响了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统计推断。然而,在控制了二者的 影响后,没有授信的公司表现出显著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获得授信的公司则没有表现 出这种特征。因此,本文认为,在合理控制衡量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后,投资-现金流敏感 性可以作为检验融资约束假说的依据。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
    本文研究了在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 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 89 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 logistic 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 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 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 研究 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 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 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 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 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详情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能检验融资约束假说么?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能否用来检验融资约束假说颇多争议,投资机会的衡量偏误和融资约束分组的样本选择性对研究的可信性困扰已久。鉴于中国银行主导的融资渠道,本 文从银行授信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并将投资机会衡量偏误和分组指标样本选择放在同一个框架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获得授信的公司表现出显著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获得授信的公司则没有表现出这种特征。本文的结果支持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可以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的依据。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本文首次探讨了基于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89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logistic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详情 中国银行体系关系型信贷的有效性:一个市场评价
    在不对称信息下,关系型银行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参与借款企业治理,降低代理成本。文章实证分析了1996-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发布获得银行信贷公告后的市场反应,发现,上市公司发布获得银行授信和债务重组公告会引起股价显著性上涨。这表明,中国银行体系自1996年以来有意识地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的措施具有治理效应。文章还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司治理越差的公司,治理效应越显著。这种效应主要体现贷前甄别企业质量和贷后控制与救助方面,而在贷中监督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限制企业滥用现金流方面则没有体现。
  • 详情 银行对上市公司授信的风险分析与监控
    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不但完善,给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上市公司大批量的涌现,但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最早几批上市的公司名称早已不见了;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务正业”;业绩逐年下降。上市公司改制、从组、收购、兼并等想尽一切办法求生存,谋发展。而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近几年上市公司是银行授信争夺的焦点,但隐藏着巨大的潜在的风险。
  • 详情 商业银行授信责任追究制度探析
    责任追究是落实制度的灵魂,加大对信贷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是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的根本之策。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信贷资金损失原因的复杂性,责任处罚往往落不到实处,处罚根本起不到惩戒和警示的作用。其结果导致了对执行各项制度严肃性的丧失,这是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的天敌,也是不良资产层出不穷的根本所在。信贷责任追究乏力有体制的、文化的、执行程序上的问题,其解决需要从制度、观念、措施等多方面入手。
  • 详情 大型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民营企业是指以个人出资组建或以自然人控股组建的企业,并直接或间接地具有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的企业法人,民营企业按经营规模分为特大型、大中型、中小型企业。在目前各级政府倡导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导向下,银行授信政策及管理即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一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防范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特定的弱势带来的授信风险,并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结合银行的经营特点和授信政策,区别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主营业务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支持的方向、手段和举措。目前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的方向是:对于公司发展成熟、管理规范,产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有效益的民营企业要积极支持;对于产品替代性强或主营业务不突出,扩张迅速,且跨行业投资及及资本运作占经营业务的主要成分的民营企业要限制支持;对于以牺牲环保为代价,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无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应禁止准入。 本调研根据授信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着重对民营企业占比59.19%左右的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大型民营企业客户进行调查分析,力求通过对民营企业授信客户现状以及风险共性与特性的分析、判断与评价,把握大型或集团性民营企业的风险控制要点,为民营企业的授信政策及风险防范措施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 详情 论授信风险关口前移-----兼论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与管理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等调整举措之后,由于信贷资金的大量闲置和客户规模的大幅缩减,各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在授信业务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竞相放低准入门槛,导致目前在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领域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新增投放过量增加,授信总量大幅攀升,负债业务的增长满足不了资产业务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新的不良资产不断涌现,尽管资产总量这一“分母”的扩大掩盖了资产质量下降的“苗头”,但是新账不良绝对额不断上升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体现的正常贷款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因此,银行授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的提出,显得尤为必要和合乎时宜。我们认为:授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关键要从观念、机制、思路、客户准入、人员素质等方面抓好风险关口的前移。 观念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前提 机制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关键 思路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基础 授信客户准入关口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标志 人员素质关口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保障
  • 详情 论授信风险关口前移----兼论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与管理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等调整举措之后,由于信贷资金的大量闲置和客户规模的大幅缩减,各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在授信业务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竞相放低准入门槛,导致目前在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领域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新增投放过量增加,授信总量大幅攀升,负债业务的增长满足不了资产业务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新的不良资产不断涌现,尽管资产总量这一“分母”的扩大掩盖了资产质量下降的“苗头”,但是新账不良绝对额不断上升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体现的正常贷款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因此,银行授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的提出,显得尤为必要和合乎时宜。我们认为:授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关键要从观念、机制、思路、客户准入、人员素质等方面抓好风险关口的前移。 观念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前提 机制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关键 思路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基础 授信客户准入关口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标志 人员素质关口的前移是风险关口前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