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通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陆港通交易制度在微观层面的政策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地资本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过程中,既可能因优化公司治理机制而抑制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趋势,亦可能因加剧管理层对短期利益的跟风追逐而加剧了企业金融化。本文以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错层外生情景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效应和加强外部威慑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2)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股权制衡度较低、未交叉上市的公司,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的认知,为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增量证据。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脱实向虚”了吗? ——基于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陆港通交易制度在微观层面的政策效应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地资本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过程中,既可能因优化公司治 理机制而抑制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趋势,亦可能因加剧管理层对短期利益的跟风追逐 而加剧了企业金融化。本文以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错层外生情景的双 重差分模型,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能够 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效应和加强外部威慑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2)进一步分析发现, 对于股权制衡度较低、未交叉上市的公司,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的认知,为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对 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增量证据。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人减持——来自陆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构建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而 不断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上市 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 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研究表 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降低标的公司内部人的减持行为,并且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 高或内部人自利倾向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更能发挥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监管约束作 用。此外,我们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人机会主义减持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同时,资本 市场开放对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 并有助于降低内部人减持在行业间和地区内的“同伴效应”,提高监管效率。本文揭示了资 本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机制对微观企业发挥的治理作用及其机理,这为当前坚持扩大资本市 场开放、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