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数据

  • 详情 政策赋能、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探讨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与企业ESG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绩效,激发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尤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治理(E)和社会治理(S)维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了数字化政策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规范约束的作用。第二,机制研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使明显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此外,区位导向性政策可以有效规范约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ESG绩效的提升。第三,大数据试验区能够更好地促进东部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实现均衡发展,仍存在区域和企业间差异。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大数据试验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依托大数据试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详情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金融为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检验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通过实质性创新、可持续性创新以及协同性创新三个维度,显著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且该促进作用表现出地区及投入异质性。一方面,科技金融对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来自科技资本市场、企业的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有更为显著推动作用。利用不同稳健性检验方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等内生性检验方法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该结论。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
  • 详情 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驱动效应
    加深对金融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引导金融开放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 2005—2021 年 28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结构性”驱动作用,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驱动作用尤其明显。与资本流动强度相比,金融业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促进效应更为显著。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中部、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金融开放对其驱动作用呈依次递增态势。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开放会通过激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渠道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金融监管强度较高的地区,金融开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存在非线性门限效应,当其跨过一定门限值之后,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强的驱动效果。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及完善金融监管框架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 详情 环境目标约束、产业纵向关联与企业排污策略
    深入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纵向产业结构上下游产业的减排差异及关联减排逻辑,对优化上下游产业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协同减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外生冲击,基于 2003—2009 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实证框架,基于产业纵向关联视角探讨了环境目标约束对企业排污策略的影响。基准研究发现,环境目标约束能显著降低上下游产业的污染物排放。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目标约束会使企业通过总产值效应和技术效应来应对减排。下游产业主要通过降低产值来应对减排,但对上游产业产值影响不显著。产业关联效应会引发上游产业通过价格调整来应对损失,但下游产业无法后向关联影响上游产业产值。上游产业主要通过末端技术应对减排,下游产业则通过前端技术应对减排。上游产业的前端技术和末端技术可以向下游产业关联溢出,但下游产业的后向关联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末端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上游产业原材料制造业和下游产业非食品行业加工业的减排占主导地位,非国有和重污染企业、产业集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晋升压力小的地区的企业污染减排效应显著。文章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成立。文章的研究为优化环境目标管理与推动纵向产业结构协同污染减排提供了现实依据与路径渠道,也为未来的政府“减碳”工作目标管理提供了经验启示。
  • 详情 国内大市场优势与企业自主创新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举,这需要我国企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探寻发展机遇。文章利用改进的市场潜力反映国内大市场的需求优势,进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探讨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内大市场优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国内大市场优势可通过降低企业平均成本、促进产业链技术外溢和提升中间品共享效应等渠道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该结论在使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和我国清代各州、府、县衙门数据进行内生性分析、考虑样本极端值及更换核心变量后的估计中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国际市场强化了国内大市场优势对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现阶段国内、国际市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互动趋势。国内、国际市场对企业创新的协同影响效应因企业所在行业类型、企业贸易类型、内外资类型及专利类型而具有较大差异。文章结论对于中国企业依托国内统一大市场优势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进而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自由贸易协定能否降低国际不平等交换——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协定建设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与世界互动的重要举措。文章选取2000—2018 年全球 134 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构建各国(地区)与中国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指数,继而检验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能显著降低其与中国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即相比于没有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地区),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地区)和中国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减少了 23.07%,此效应主要体现在单位价值商品所包含劳动时间低于中国的国家(地区)上。究其机制,该效应源于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能够显著提高该国(地区)与中国的贸易规模,减少该国(地区)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的差异。进一步将上述效应与美国、日本、巴西、俄罗斯进行对比后发现,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的缓解效应并不具有普遍性,因国家(地区)而异,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缓解效应大于其他四个国家。文章的研究结论有效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观点。
  • 详情 中央环保约谈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基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实证分析
    作为一种环境治理的新工具,中央环保约谈制度建立的初衷在于解决属地化环境管理体制下政策执行低效而导致的治理失灵问题,而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文章基于我国 2005 —2019 年 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中央环保约谈的震慑效应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第一,中央环保约谈有效降低了本地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震慑效应;第二,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地区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近邻震慑效应;第三,中央环保约谈的直接震慑效应不具有持续性,但近邻震慑效应随时间不断持续和增强;第四,机制分析表明,在风险规避和价值创造的双重作用下,中央环保约谈对空间关联的被约谈城市产生了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文章聚焦于震慑效应,拓展了环保约谈的研究视角,对环保约谈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实践启示。
  • 详情 金融业应当让利吗?——基本事实、理论分析与全球实证证据
    针对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金融让利”问题,本文提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金融业的使命,也是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问题,因而回答“应不应该让利、如何让利”的关键是理解金融业利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大量文献和经济学事实的基础上,本文将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有机结合,将马克思“利息来源于利润”的著名观点融入现代经济增长框架,解释了金融业利润过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支持了模型的核心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促进金融业让利的根本在于构建合理的“产业-金融”利润分享机制,但绝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反垄断、提供公共信息、倡导金融机构社会责任,适度控制金融部门的议价优势,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有效手段。
  • 详情 过犹不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追赶
    持续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却在普遍经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文章基于1979-201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追赶的影响。研究表明:(1)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会抑制其经济追赶,且“过早去工业化”的负面作用更显著,其作用通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渠道实现。(2)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可以削弱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3)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劳动力跨梯度转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4)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也不利于经济追赶,尤其是会阻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合理的产业政策防止“过早去工业化”,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率、吸引外资、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