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传染

  • 详情 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的测度和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网络风险传染视角
    本文基于LASSO-VAR模型,使用A股全行业各股票近11年1分钟级高频数据,结合网络分析方法,从全样本和滚动窗口的视角分析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的风险冲击及传染,测度“房住不炒”和“三道红线”两种不同力度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全样本期间,房地产的系统重要性较高,且扮演着“风险传出者”的角色。(2)“三道红线”的调控效果远高于“房住不炒”。(3)“三道红线”政策过于严格,对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4)房地产在受到紧缩性政策冲击后,风险会立刻向下游行业传递,而上游行业约4个月后才受到冲击。最后,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详情 中国式金融加速器: 全行业的“激进扩张”与“全军覆没”
    我国金融体系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发展之路,才能扬长避短地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我国金融体系、企业投融资具备三个鲜明特征,其一,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间存在共振特征,其二,存在显著的融资摩擦,其三,企业各项资产、融资工具存在风险传染特征。这三个鲜明特征与西方传统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假设相悖,会加强传统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效应,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本文通过三种方式验证上述中国式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存在,包括PPP政策冲击下典型行业与企业特征事实,引入三个特征假设后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模型和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析。本文还发现,缓和的调控政策和差别化的银行信贷策略可以缓解中国式金融加速器。本文成果有助于认识我国金融体系规律、防范化解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估值踩踏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 ——基于前瞻性偿付能力风险传染模型的分析
    传染性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特征,基于中国金融实践研究金融风险的事前传 染对于健全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意义重大。 本文利用具有 事前不确定性的网络模型研究中国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风险传染, 分析银行系统的崩溃 机制,同时评估系统性风险水平变动情况。 研究发现:破产不是损失传染的必要条件,银行 对交易对手未来违约的预期有时会引发即期损失; 银行对交易对手的价值重估具有网络 效应,在外部冲击较大时会导致“估值踩踏”与银行系统崩溃;系统性风险主要受银行间关 联性影响,2016 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加强,中国系统性风险总体水平显著降低;银行脆 弱性与银行间杠杆有关,银行系统重要性与银行间资产规模有关。 据此建议监管层要求银 行制定明确的恢复与处置计划,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估值踩踏”;同时加强同业创新监管, 将银行同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完善政策救助与政策干预框架,提高政策干预的科学性。
  • 详情 同业风险传染、银行治理与系统脆弱性
    本文基于包商银行等事件的现实背景,梳理了近年来出险的几家银行存在的共同特征,挖掘同业业务风险与公司治理薄弱的问题。从银行系统脆弱性特征入手,使用中国银行业数据库(CBD)中2009 年-2019 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模拟银行在遭受外来冲击和其他银行通过同业网络进行风险传染的可能违约次数,构造银行脆弱性指标。进一步探究银行内部经营与治理因素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主要实证结果表明同业占比过高会加剧银行的系统脆弱性特征,适当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有利于减缓脆弱性;2014 年同业监管政策实施后同业业务对银行脆弱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减弱。
  • 详情 中外股市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不同波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在金融市场典型事实约束下,运用 ARFIMA-FIAPARCH 模型和极值理论分别对条件波动率和标准收益极端尾部建模,计算出各股市的极端风险,进而探讨在不同的市场波动状态下中外股市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港三个中国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期间强于牛市期间。同样地,三个国外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强于牛市。但是,中外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与上述结论相反,即相对平静期强于剧烈波动期,牛市强于熊市。
  • 详情 中外股市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不同波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在金融市场典型事实约束下,运用 ARFIMA-FIAPARCH 模型和极值理论分别对条件波动率和标准收益极端尾部建模,计算出各股市的极端风险,进而探讨在不同的市场波动状态下中外股市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港三个中国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期间强于牛市期间。同样地,三个国外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强于牛市。但是,中外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与上述结论相反,即相对平静期强于剧烈波动期,牛市强于熊市。
  • 详情 金融安全、道德风险与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机构倒闭将带来系统外部性,从而对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金融监管的目的正是对这种市场失灵进行矫正。然而不同金融监管制度会对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产生影响,通过对程式化模型进行扩展,本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金融机构监管进行了讨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针对机构安全的金融监管措施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水平,而出于阻断金融风险传染而设立的金融安全网络制度虽然为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了防火墙,但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使得机构风险在源头堆积,对比分析表明显性金融安全网络比隐性金融安全网络更有效率,金融机构负债结构对道德风险也有影响。
  • 详情 国内外金属期货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
    本文比较研究国内外金属期货市场“风险传染”,并提出了波动溢出项。我们发现国内市场存在特有的期铜向期铝的单向波动溢出,不可预期的随机行为导致铜市场风险在铝市场被放大。而且,宏观经济因素不是波动溢出的主要内因。另外,国内金属期货市场对宏观经济冲击反应具有非对称性,国内金属期货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作用具有非对称性。我们建议关注期铜风险;应避免在期铜价格波动较大时,推出新金属期货品种;进一步培育期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