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

  • 详情 每轮两年科普:人寿保险常识 自学寿险常识歌诀学案 ——从中文不少于 10%的课时到设计跨学科中国保险教育主题学习的实践
    李左斌是自学寿险常识歌诀学案试验设计创始人。 邓小平理论主张:编写最精教材。 1980 年,中央财政金融学 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 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全民保 险意识整体还比较缺乏,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 1997 年某大夫说:我是医生,我的儿子不需要保险!国民保险知 识如此匮乏,保险意识如此薄弱,觉得保险是奢侈品,视保险为负担, 拒绝保险,必将阻碍并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 中国入世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保险国际化大趋势,中国保险 两大重任:宣传保险知识,提高国民保险意识。人们勇敢迎接外资保 险严峻挑战,把普及保险知识、培养国民保险意识放在首位,人人明 确人生始终存在:生得生存、老得养老、病得治病、残得吃饭、亡得 送终等自然社会风险人为事故,人们只有将这些风险卖给寿险公司, 家庭一旦出险,风险即变金钱;反之,出险即危险。 2006 年 6 月 26 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 风险和保险意识。 从经济学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 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费),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从社会学角度看,保险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发达的保险业是社 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997.7.1 至 2003.9.1,笔者学白居易诗特点,寿险理论实 践结合,竭尽全力完善寿险知识教材,超前编写最精教材《寿险 常识歌诀》:浓缩精华,介绍终身受益、必用寿险常识与技能, 其核心在于实用,使用基础性强,少用术语,具体语言实例,简 洁精练,生动易懂,明白如话,旨在中外人们:一读就懂,一学 就会,学而能用,寿险常识。 中国寿险事业拓荒者,优秀保险代理人,华源保险经纪人李左斌, 超前编写最精教材《人寿保险常识歌诀》发表在香港《教育科学杂 志》(2003 年第四期 63~65 页),献给人们,方便人们背诵掌握 终身受益《寿险常识歌诀》,为普及寿险常识,为保险代理人、保 险经纪人,为全日制、为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专业应试考试取得 优异成绩,做一件实事。 笔者铭记哈佛心理学博士教诲:好成绩必须死记硬背。将保险教 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每轮两年科普:人寿保险常识。自学寿险常识 歌诀学案,具体做法——每周一节,1|10 时间跨学科中国保险教育。 每周一歌,背诵一节,两年科普,寿险常识。(20✘2X2 二 80 节) 每周一人负责:更新抄一节在学校门口、班级黑板报栏目“每 周一歌”《寿险歌诀》。自抄一节《寿险常识歌诀》;自读:回家 自由朗读一节《寿险常识歌诀》至会背;自背:上课齐背一节《寿 险常识歌诀》;查背:师找不会背“一节《寿险常识歌诀》”滥竽 充数南郭先生,并且落实全体背诵;自用默写:课后专用本默写, 主编《寿险常识歌诀》。 2006 年,笔者李左斌福建省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 专业肄业,填补成人高等教育保险本科专业空白。自编《寿险常识 歌诀》是多快好省学好寿险知识捷径,贵在落实、竞争、乐趣、 思维、习惯, 能事半功倍掌握寿险知识, 致力于让寿险走进千 家万户人们心里!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最终 全民参加人寿保险。
  • 详情 因子模型能定价期权收益吗?
    金融资产因子结构映照着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因子模型能否同样描绘期权收益?期权合约存续时间极短、风险敞口变化频繁,难以应用传统因子模型进行定价。工具主成分分析方法(IPCA)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动态风险载荷形式与期权风险特征高度吻合。本文尝试采用IPCA模型揭示上证50ETF期权的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因子IPCA模型能够解释超过87%的单个期权收益变化和超过99%的投资组合收益变化,表现优于现有的期权因子模型以及静态PCA模型。IPCA因子与期权在值状态偏度、剩余期限斜率以及Gamma价值紧密联系,能够解释40%至60%的因子变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监管者提高期权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
  • 详情 碳价格,绿色投资与债券信用利差
    “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绿色投资及风险管理策略受到预期碳价格变动的影响,并且绿色投资最优决策需要企业权衡投资不足的机会成本和绿色债务无法偿还的违约成本。考虑外部融资风险和随机流动性冲击,本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碳价格对企业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和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制。碳资产可被质押使得碳价格在直接影响违约边界的同时,也通过影响绿色投资规模间接影响企业的违约边界,且模型发现由于碳价格对企业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的非对称影响,碳价格对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理论结果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碳价格的提高能够改善绿色投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存在碳价格的高低双重门槛来决定企业的最优绿色投资决策,当碳价格低于影子价格时,随着碳价格的提高,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增加、现金持有水平降低,而当碳价格处于显著大于影子价格的较高水平时,碳价格的提高反而降低最优绿色投资规模、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此外,当碳价格分别大于和小于高低门槛值时,企业绿色债券信用利差随着绿色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分别相应地增加和减少。本文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碳定价机制对企业绿色投资决策和绿色债券定价所发挥的作用与微观机理。
  • 详情 基于价量概率波方程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
    本文研究股票市场中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用最大交易量权重价格表示价格参照点或均衡点。我们假设日内股价由于动量效应不断地偏离该价格均衡点,又由于反转效应重新返回,并且交易量权重在价格区间的分布服从一组解析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通过量化动量交易、反转交易和相互作用交易,我们构建了价量概率波二阶微分方程,得到了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的数学模型,并且用相互一致性偏好来解释该动态均衡的形成机制。利用我国 A 股市场每笔交易的高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包含了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和反射理论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建立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动态均衡风险模型及其风险管理。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利率风险、存款稳定性和风险跨期平滑:理论和中国商业银行的证据
    本文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银行存款规模的利率风险跨期平滑机制。该机制是在存款稳定性的基础上,以利率上升时期的收益自动弥补利率下降时期的损失,实现对批发融资利率风险和非缺口的资产和负债、贷款活动等项目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研究发现,银行存款对利率风险具有存款利率粘性、存款规模粘性和存款特权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变化的稳定性特性,使其能够跨期平滑利率风险。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存款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发挥存款的三种稳定性特征,跨期平滑作用越强;当存款规模超过一定的范围,风险跨期平滑功能将会反转,因此应该控制银行存款规模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按存款结构细分的讨论中,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都起到了利率风险跨期平滑作用;个人存款中的个人定期存款的风险跨期平滑功能更强,表明存款的稳定性越强,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作用也越强。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为利率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利率风险管理变成银行存款的管理。此外,我们的研究也侧面印证了期限错配可以降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敞口不必为零。我们认为资产和负债不必进行期限匹配,而要重视真实利率敏感性的匹配。
  • 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形成,对金融环境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成为首要任务,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国有商有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分析信贷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介绍中国银行临沂分行在化解信贷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期望对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助益。
  • 详情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特征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受到学界和业 界的广泛关注, 监管机构逐步要求银行采取前瞻性的计提策略以应对贷款损失准备的顺 周期特征,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是否考虑当前经济政 策不确定性,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前瞻性计提? 本文选取 2004—2017 年中国 126 家商业 银行数据,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 实证分析发现,经济 政策不确定性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显著正相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贷款损失准备计 提越多,在考虑地级市领导人更替、银行高管更替、宏观经济层面遗漏变量,以及使用工具 变量的内生性分析后,结果保持稳健。 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效应在上市银行、外资持股比 例较高、中小银行中表现更为明显。 从银行风险管理角度的机制分析发现,不良贷款越多、 风险储备越少的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说明风险预 防动机是其主要目的。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银行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增加计提,有 助于稳定银行收益、降低银行破产风险。 本文的研究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为中国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解释。
  • 详情 尾部风险厌恶、卖空约束与中国股指期货价格的持续深度贴水
    本文探讨了2015年下半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至今持续存在股指期货巨幅贴水现象及其原因。我们首先检验了非频繁交易以及股市波动的两种解释,发现均不能很好地解释该现象。接着,我们计算了期权市场隐含的偏度风险溢价;其代表了投资者的恐慌程度和坏的尾部事件的不确定性溢价。偏度风险溢价与股指期货的VAR分析表明,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可以由偏度风险溢价解释,说明投资者对崩溃风险的担心导致了投机者向套期保值者索取高额的“保险费”。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加深也增加了市场的偏度风险溢价,导致投资者对稀有事件不确定性索取更高的溢价。因此,完善现货市场做空机制,使得期现套利交易可行同时恢复股指期货交易,可以消除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降低投资者的对冲成本,使股指期货发挥正常的风险管理功能
  • 详情 基于信息聚集和跨市场套利视角的金融期货定价研究
    知情交易者、套利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构成期货市场的三大交易主体,共同决定期货价格。本文在两期市场中构建含知情交易者、跨市场套利者和噪声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揭示期货聚集私人信息的微观机制、探究套利行为对现货和期货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行为共同决定期货的价格发现水平,第二期(期货交割期)现货价格聚集私人信息的能力越强,第一期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意愿越强;套利交易对期现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知情交易者面临的交易风险正相关;套利交易有利于提高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加噪声冲击的跨市场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投资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套利行为影响的理解,对提高投资者的理性交易观念、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