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

  • 详情 风险与回报: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
    现代投资理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高风险要求高回报,但对国外发达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低风险公司的股票能实现比高风险公司的股票更高的收益,这一现象被称为“信用风险悖论”。为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同一悖论,本文试图用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衡量指标,分别使用组合分析法,个股的Fama-MacBeth横截面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和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本文发现“信用风险悖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这一发现不依赖于经济周期和市场的变化,亦不依赖于模型和方法的选取。另外,信用评级作为除被评级对象和投资者之外的第三方,确实能提供给市场更多信息。
  • 详情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启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凸显。本文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借次贷危机之鉴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管理。还分析得到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指出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影响着银行的经营,应同时纳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 详情 战略引资、财务重组与中资银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积聚是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中国银行业2002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战略引资对中资银行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资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时间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关系,但与其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由于“少数股权”的限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未真正改变中资银行的风险行为,不良贷款“双降”主要得益于大规模财务重组带来的一次性红利和强劲的经济增长。
  • 详情 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初探
    本文探讨了银行间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实务。随着远期交易业务的推出,银行间市场的业务空间逐渐打开,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现。
  • 详情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式演化的内在逻辑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本质上是对金融契约规定的未来现金流索取权的交易,其签约、执行和结算日之间存在时间跨度,容易发生交易当事人违约的信用风险。因此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如何有效约束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式机制设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约束效用风险这个角度,考察了交易所交易和柜台交易(OTC)这两种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式,揭示了交易方式演化过程中OTC交易方式日益兴起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交易所交易方式具备在金融衍生产品集中化和标准化交易中有效约束信用风险的机制,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它所提供的标准化产品交易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个体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OTC交易方式通过组织机构创新,不但满足了社会对金融衍生产品分散化和非标准化交易的需求,同时也能具备类似交易所交易方式约束信用风险的机制,由此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式的演化。
  • 详情 中国违约风险流动性溢酬研究
    和无风险国债相比,公司债券的投资者必须承担由于公司无力偿还债券本息的额外违约风险。因此,根据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应该高于同一时期的无风险利率。二者之间的差额即是公司的违约风险溢酬 。本文在郑振龙、林海(2002)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静态估计的基础之上对中国违约风险溢酬问题进行了估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着公司违约风险溢酬,这种风险溢酬随着期限的增加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总体趋势,这与投资者的理性观念相符。但是由于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落后以及品种的稀少,对公司债券的定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The investors of corporate bonds have to undertake the additional risk that the corporate will lose the ability of paying off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nd default. So the return of corporate bonds should be higher than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same period. The difference is the default risk premium. This paper uses the estimation result of Zheng and Lin(2002) and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default risk premium in China’s corporate bond market. The results show the existence of default risk premium, which increases generally with time horizon. This matches the rational investment idea. But due to the les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rporate bond market, the price of corporate bonds is unreasonable in some extent and in some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