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 详情 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早在2002年就由萨奥法案提出,但是由于我国现有政策指引和理论研究中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上市公司无法较好地识别和评价存在的实质性漏洞以完善内部控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实质性漏洞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立足我国上市银行实际情况,从实质性漏洞产生的过程和结果出发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测度;通过AHP层次法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综合指标评价,从而构建了相应的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及等级量表。以期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 详情 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的研究——基于14家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
    在强调银行公司治理的令天、作为上市银行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上市银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银行运作的特殊性,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也存在特殊之处,这是有效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在利用南京大学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辅以基于互联网的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评价,论文对14家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得到了对当前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的总体看法。在对当前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包括市值管理、投资者群体分析、 沟通渠道创新和整合、以及信息反向沟通管理)的考察后,论文提出了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的六条意见。
  • 详情 非寿险业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
    非寿险业的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影响国内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非寿险业的公司治理处于由行政型治理模式向经济型治理模式的转轨过程中,检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标准在于其是否适应市场要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调查研究表明,在公司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转制风险、创新风险、经营风险、结构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监管风险等一些保险新风险和新特点。对此,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要实现从权力制衡到决策科学、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的转变。需要建立一套监测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特别是以投资商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发布的方式,及时分析非寿险业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变化情况。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应当从投资方角度出发,提出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评估内容或评价指标,借助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将评价延伸到投资关系管理上去,并且应当遵循投资者导向、市场满意度、国际惯例、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原则。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监测系统的指标选择,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部风险防范、经营管理成效、外部治理机制等部分。指标系统建立以后可以采用隶属度、鉴别力、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