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 详情 经济转型升级与中央银行的多种政策工具研究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类厂商的 DSGE 模 型,并在中央银行部门引入传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三种包含状态转变 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分析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政策工具单独使用或协调搭配 的效果。研究发现,在仅使用一种政策的情况下,与不含状态转变的政策相比,包 含状态转变的政策能更快地熨平经济波动; 在五种政策工具中,再贷款利率政策 最有助于经济稳定,而定向降准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较好地兼顾经济稳定 和产业升级两个目标。在使用多种政策的情况下,包含状态转变的政策通过适当 组合,可以改善单一政策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从而更好地兼顾多重目标的平衡 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 详情 制度优势、货币政策协调与财政拉动效应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博弈一直是各界关 注的焦点。 本文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共同纳入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中,通过同时施加短期 和长期识别假设,分析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 研究发现,在财政冲击发生的同 时,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的增长率显著提高,表明货币当局在财政政策扩张时采取了宽松 货币的协调配合的策略。 依据上述实证发现,本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加以改进,研 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 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效果,产生财政拉动效应。 这一结论从制度优势的角度对文 献中发现的财政拉动效应的经验事实给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也为积极财 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文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 制度优势,协调不同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政策效 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 详情 金融危机冲击及调控政策的微观效果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公司层面研究企业微观特征对于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股票回报率和财务业绩两方面考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发现:就金融危机冲击而言,行业特征、公司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对于公司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危机前扩张速度快、估值水平高的公司在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更加脆弱。与已有的针对其它国家研究结论的不同,我们并没有发现公司治理对公司在危机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的证据。就政策效果而言,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纾缓公司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困境的作用;四万亿财政政策仅在短期内对其重点支持行业的公司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就长期而言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 详情 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谁?——基于企业过度投资的 DID 研究
    货币政策将显著改变企业外部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产生重 大影响。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1-2007 年的相关数据, 验证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同企 业所受到的冲击。 笔者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对公司过度投资存在异质性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 显著抑制了小规模、担保能力弱的公司的过度投资;却未发现国有化比率低的公司过度投资 受到抑制的证据,对民营企业的融资 “歧视”并不存在。该研究深化了关于企业过度投资 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
  • 详情 贸易收支模型与货币政策
    贸易收支模型可预测一国贸易收支情况,货币政策能对贸易收支模型起到干预作用。
  • 详情 资产价格、通胀预期与我国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
    由于利用货币总量预测通胀的能力大为降低,也很难找到能够反应流动性状况的显性指标,而资产价格往往包含有相关的特定信息,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反应也非常灵敏和迅速,使得资产价格容易成为反应未来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由于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很容易导致公众预期发生紊乱,所以中央银行虽然不必一定要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直接的政策调控,但必须要加强相关的信息沟通,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理论分析及我国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包含对未来通胀的一定信息,并实证研究资产价格对我国公众通胀预期的可能影响。
  • 详情 中国央行利率政策分析
    文章通过对中国央行历年存贷款利率变动的分析,浅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货币政策的沿革,反映了十八年来中国金融政策的变动以及影射了世界金融经济周期的循环,并阐述了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要用简单的工具。在文章最后,分析了中美两国所用货币政策工具不同的一点原因。
  • 详情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基于商业信用与企业产权性质的证据
    本文从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企业产权性质出发,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 传导机制。根据央行要求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国库 券利率的变化,我们定义 2004、2006和 2007年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紧缩阶段。本文发现相对 于以前研究中常用的企业规模,在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可能是更好的企业融资能力的代理 变量。 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的冲击更大, 更有可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并同时减少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以此作为替 代的融资方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账龄延长,尤其是 非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证据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对企业融资,尤其是非国有企业融资, 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更大程度上选择商业信用替代的融资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 策在我国同样可以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有助于 政策制定者们寻找更为切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在货币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 详情 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中国的若干典型特征
    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单一利率政策的不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似乎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中国,目前利率究竟能在宏观经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采用典型事实的研究方法,本着“用数据事实说话”的基本经济学研究理念,尝试从众多的历史宏观数据中提取一些规律性的典型事实特征,找寻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重要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试图得到一些启示或政策建议。
  • 详情 论通胀预期及其管理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通胀预期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管理通胀预期”的说法被中央决策层主动提出却是近期发生的新鲜事。本文对通胀预期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通胀预期不总是负面现象。通胀预期能自我实现,也能自我消逝。通胀预期能否自我实现,最终取决于通胀趋势是否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通胀预期能否管理以及如何管理,最后还提出了未来挑战及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