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

  • 详情 外资股东对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率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开放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而又不得不慎之又慎,新兴经济体的历次金融危机均引发学术界与实践界对国际资本流动是否是重要影响因子的讨论。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月度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讨论外资股东对所持股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持有H股、B股等流通股的外资股东对所在公司股票波动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持有不可交易股份的外资股东对所在公司股票波动率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持有不可交易股份的外资股东因为各种因素在发挥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功能被严重抑制,同时其股份的高难度退出机制使得其则较为容易在二级市场形成冲击,从而提高股票波动率,而持有流通股的外资股东则不存在上述效应。
  • 详情 中国双重上市公司新股首日溢价率差异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双重上市公司的 A、B 股新股首日溢价率差异的实证研究发现 A 股市场就 市场因素来说具有较大的投机性,在与市场需求和投资者情绪有关的因素中,“hot issue” 因素对于 A、B股首日溢价率差异的影响比较显著。而且,A、B股招股时间到上市时间间隔 对于 A、B股首日溢价率差异的影响比较显著,时间间隔越长,首日溢价率差异越大。
  • 详情 公司治理结构与股改对价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从微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与股改对价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股改对价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控股时,流通股东获得的对价较高;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控股时,流通股东获得的对价较低。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终极控制股东控股的企业,其对价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文的研究还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偏离度越大,股改对价越高;不同的承诺变量对对价的影响作用不同;终极控制股东不同时,各承诺变量的影响作用也有差异。至于企业是否发行B股和H股、董事会规模和外部独立董事对对价的影响作用,本文则未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 详情 市场分割下A、B股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SVAR分析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对中国A、B股市场上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基本结论如下:2001年后,随着B股市场的开放和QFII制度的逐步实施,成交量、收益率和波动率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都显著增强;成交量对当期收益率预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成交量与波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不对称性。尽管中国A、B股市场一体化程度2001年后有了明显的提高,但A股市场的投机性仍比B股市场严重。
  • 详情 基于股市间消息冲击的多维动态相关系数模型——以中国股票市场为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一般化的多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简称CDCC-GARCH)。该 模型能捕捉到两个市场间消息组合对市场间相关性不同冲击的影响;同时本文提 出了通过Wald大样本检验进行模型选择的一套可靠方法。通过实证分析上证A 股市场和B股市场的相关系数,我们发现相对于一般的DCC-GARCH模型, CDCC-GARCH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由条件相关系数冲击曲面我们发现市场 的同向消息组合将使两市场相关系数增加,而反向消息组合则将使之降低。且不 同消息组合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 详情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资产的价值偏好——来自A-H股和A-B股折扣率的实证证据
    国际投资者因中国经济快速成长而投资A股(作为QFII)、H股、B股等中国股票资产。已有研究从市场硬分割和软分割角度研究了A-H股和A-B股折扣率形成原因。本文则进一步从国际与国内投资者的行为差异研究不同公司间的折扣率差异。对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折扣率和上市公司的价值变量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国际投资者更偏好价值型的中国股票资产,从而导致价值型股票的折扣率偏低。不同投资者的价值偏好差异相对信息不对称是更重要的资本市场软分割因素。
  • 详情 投资者税负差异、税率变动与除息日股价行为——基于A/B股投资者税收制度特性的研究
    自Campbell 和Beranek(1955)以来,除息日股价行为之谜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经典难题。半个世纪中,税收效应假说和短期交易假说在解释除息日股价行为方面各有建树,但也均遭到经验数据的不支持。中国既发行A 股也发行B 股的86 家公司,在税收上存在的横向差异与纵向变动为求解除息日股价行为之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环境。本文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息日股价行为不能用短期交易假说解释,股票市场除息日股价行为一定程度上是股息税与资本利得税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 详情 向境内投资者开放后的上海B股市场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上海B股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1年2月19日前后的上海B股市场的波动性、有效性以及其与相应A股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揭示这一政策实施近一年来对B股市场的实际影响。
  • 详情 上海股市信息散布过程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日内高频数据实证研究了上海A股、B股市场的收益率和交易量之间的同步和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上海股市信息渐达假说较之混合分布假说更有一定的适用性,而且B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要大于A股市场,并进而带来了低效率。
  • 详情 中国股市与世界其它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
    本文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A股、B股和H股之间,中国股市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之间的极端风险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A股与B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风险溢出效应,B股大幅下跌的信息可用来预测未来A股大幅下跌的可能性;A股和H股之间,尤其是B股和H股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风险溢出效应;B股,尤其是H股,与世界其它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与此相反,A股虽然与韩国、新加坡股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溢出效应,但它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股市之间不存在任何风险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