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货币政策与分布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从微观数据到宏观分析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因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迥异,不同商品的价格粘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单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无法客观反映各收入群体所感知的真实物价水平。本文结合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与宏观加总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了分布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istributional CPI)。基于该指数,本文提出了货币政策通过消费价格端影响不平等的新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研究。同时,本文还采用了新近发展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序列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且低收入群体的价格指数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传统研究所揭示出的加总效应不同,由于消费结构的差异,货币政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造成了异质性影响。特别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而高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较弱。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保就业之外,还在消费价格端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此外,本文构建的分布式消费者价格指数也是Piketty et al.(2018)强调的政府构建并发布分布式国家账户(Distributional National Account)在消费价格端的一个重要延伸。
  • 详情 货币政策对股票定价的影响
    为研究货币政策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A股市场数据,构建以货币政策为条件变量的条件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显著提高CCAPM模型对市场整体收益和截面收益差异的解释能力,以M1增速为条件变量效果最好。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通过主观贴现因子和相对风险厌恶影响市场收益,体现出消费因子风险暴露的时变性,引起各股票组合收益变化;低市值和低账面市值比组合受货币政策影响的敏感性更高。
  • 详情 隐性担保、信用利差与投资水平*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证据
    基于2010年-2018年债券发行数据,政府隐性担保使得债券信用利差较低,债券主体具有更低的融资成本,政府干预越强,隐性担保越强。通过两个外生冲击考察两个方向的结构性变化:“紧”监管,旨在降低政府隐性担保的国务院43号文并未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好”愿景,如果只是用愿景发布时间会得到错误结论,误认为没有改变政府干预强省份的隐性担保、反而收缩了投资,本文引入中欧班列市级特征和地理距离信息,发现一带一路确实增加了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城市的LGFV投资,其他距离中欧班列始发城市300公里内的LGFV也显著扩大投资。最后还考察了其他新变化的再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对冲能力不能有效拉动投资,只有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助于扩大债券主体投资,而且这个结论不随是否城投债改变。本文提供的中欧班列市级特征证据有助于揭示一带一路对拉动地方投资的有力作用。
  • 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形成,对金融环境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成为首要任务,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国有商有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分析信贷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介绍中国银行临沂分行在化解信贷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期望对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助益。
  • 详情 经济转型升级与中央银行的多种政策工具研究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类厂商的 DSGE 模 型,并在中央银行部门引入传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三种包含状态转变 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分析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政策工具单独使用或协调搭配 的效果。研究发现,在仅使用一种政策的情况下,与不含状态转变的政策相比,包 含状态转变的政策能更快地熨平经济波动; 在五种政策工具中,再贷款利率政策 最有助于经济稳定,而定向降准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较好地兼顾经济稳定 和产业升级两个目标。在使用多种政策的情况下,包含状态转变的政策通过适当 组合,可以改善单一政策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从而更好地兼顾多重目标的平衡 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 详情 银行家情绪、影子银行与经济周期波动
    本文发现银行家情绪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中介渠道是 影子银行而不是银行表内信贷,且2016年以来的金融政策收紧尚未 从根本上冲击这一机制。除影子银行外,其他潜在中介机制都未能 通过统计检验。反事实分析更为直观地确认了银行家情绪中介机制 的检验结论,揭示出银行家情绪冲击的非持续性特征,同时验证了 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进一步检验显示,银行表内信贷和影子银行 均是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渠道”的组成部分,但影子银行削弱了货 币政策有效性。
  • 详情 货币政策的量化度量—兼论 “央行缩表 ”与 “货币宽松 ”的关系
    准确度量货币政策是研究货币政策经济影响的重要前提,也是货币当局进行政策制定和与市场沟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部分法定准备金率制度下现代信用货币派生和调控机制 构建 “潜在货币上限”和 “超额货币增速 ”两个指标系统度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和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程度的感受。我们发现 “潜在货币上限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指标 其对从量的货币中介指标如社融增速和M2增速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而 “超额货币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 宽松幅度指标,其对银行间市场价格类货币中介指标 如 3个 月Shibor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具有显著引领作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潜在货币上限 ”和 “超额货币增速 ”对于主要货币中介指标都有明显优于其它常用预测指标的预测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 使用这两个指标为经常困扰资本市场的“央行阔表是紧缩,缩表是宽松”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解释并借助VAR分析深入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于信用扩张和市场利率的动态效应。本文为货币当局进行政策 制定和与市场沟通提供了有效工具。
  • 详情 制度优势、货币政策协调与财政拉动效应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博弈一直是各界关 注的焦点。 本文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共同纳入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中,通过同时施加短期 和长期识别假设,分析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 研究发现,在财政冲击发生的同 时,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的增长率显著提高,表明货币当局在财政政策扩张时采取了宽松 货币的协调配合的策略。 依据上述实证发现,本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加以改进,研 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 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效果,产生财政拉动效应。 这一结论从制度优势的角度对文 献中发现的财政拉动效应的经验事实给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也为积极财 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文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 制度优势,协调不同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政策效 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收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地区城乡收入结构的视角
    本文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对中国东、中及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首先有利于收窄城乡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且具有地区间的非均衡效应;其次有利于收窄城乡之间的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但对于城乡经营净收入差距的影响甚微;再次通过收窄城乡之间的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使得城乡总收入差距减少,且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中介作用力最大。文章最后以收窄我国各地区内城乡收入结构各分项的差距为目标,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能提升居民幸福感吗?——基于 CFPS 的实证研究
    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提升民生福祉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理论机制,将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 CFPS 公开数据相结合,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此深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以及三个细分维度的发展均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通过分样本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教育落后及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幸福感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体现出了数字金融普惠性的特征,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制定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