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政府领导人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 四个中心是指:“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本文认为,建设这“四个中心”不仅是经济地位的需要,也是人民币结算和开展人民币离岸贸易的好机会。而实现人民币结算的结果在于人民币是否成为世界货币,即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 货币的出现最初是作为交易的媒介。尽管货币的概念和意义发生的不同的改变,货币是交易的媒介这个作用一直贯彻到现在。也就是说,没有贸易就没有货币,货币本身没有价值。相反的,有贸易却未必有货币。从这个理念看,货币本身是为经济服务的,是经济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货币的出现和使用。因此对待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当仅仅关注围绕货币的金融等问题,更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不足。总结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不足以及相关解决方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谨慎推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详情 泰勒规则如何减小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粘性信息的DSGE模型,研究存在利率平滑倾向的、对通胀和产出缺口有不同敏感反应的后顾性、同期和前瞻性泰勒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率的平滑,以及对通胀和产出缺口的高敏感反应,都能够减少通胀和产出的波动。(2)在减少通胀波动方面,后顾性规则更具优势;而在减少产出波动方面,前瞻性规则表现得更好,同期规则次之。(3)后顾性规则和前瞻性规则都有内在不稳定的可能。
  • 详情 中欧美风险投资收益差异及其影响机制:一个实证文献综述
    本文回顾了中国、欧洲、美国三地关于风险投资(VC)收益及其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的相关文献,发现:(1)中国VC收益高于欧、美同行,但在“收益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方面却处于相对劣势,并从三个角度对该“矛盾”予以了解释;(2)VC收益(至少在美国)总是高于同期股指收益;(3)“高风险、高收益”在VC行业并未得到证实。最后,本文指出了VC组合投资策略的八种研究思路。
  • 详情 经济周期成因新析
    根据对经济周期生成所起的主次作用,周期成因可概分为基本因素与其他因素;成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交错联动;周期的生成,需众多成因错综复杂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人们精神因素的巨大力量;周期进程对周期成因亦有反馈而产生互动。本文认为理清经济周期成因,正确应对经济衰退,以减少经济运行后患,是当务之急。
  • 详情 关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教材存在问题的研究报告
    本文介绍了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教材存在问题,一是市场风险和银行账户风险不分的问题;二是在资产分类项下,有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分类是不对的问题。
  • 详情 资本监管、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传导:文献综述
    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相互之间的关系正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三者间相互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即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可能;资本监管通过对银行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和逐利性、有限责任和风险转移效应、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容忍度、央行的沟通策略和央行的反应函数特征。在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和货币政策关系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资本监管的背景下探讨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展望。
  • 详情 证券交易所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不仅仅是为证券上市、交易、结算和信息公开等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围绕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时,创建一定数量相互竞争的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能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优化资本结构,直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详情 股权激励、高管权力与公司股利支付
    本文利用我国2006~2011年间1911家公司的813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高管权力扰动下的股权激励对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激励、高管权力及二者的共振效应均对股利支付可能性有积极的影响;高管权力与股利支付率呈上凸的二次线性关系,但股权激励及其与高管权力的共振效应对股利支付率没有显著性关系。上述结论虽在非国有控股子样本中具有很强的稳健性,但对国有控股子样本却不够稳健;同时,股权激励对象包括高管的情况下,股利支付的可能性及支付率均显著降低。总之,我们的发现贡献在于为股权激励所带来的股利联动效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 详情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久期聚类特征研究
    本文采用经典Weibull-SCD(1,1)模型,应用超高频股指期货行情数据,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久期的日内模式和聚类特征,研究结论如下:四个合约均具有显著的日内效应,当月合约全天呈现显著的W型特征,下月、下季和隔季合约全天基本呈现倒V形特征。当月合约比下月合约的交易聚类性显著,下季合约比隔季合约的交易聚类性显著。微观结构变量对交易久期的影响与理论预测相一致,即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久期的聚类性,不是由于流动性交易造成的,而是新信息发生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前的持仓量、买卖价差和成交量都会对未来的交易久期,即聚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持仓量和交易量的提高促进了未来交易久期的降低,而买卖价差的扩大会使未来的交易久期提高。
  • 详情 提交文章测试
    论文摘要部分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