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宁波银行2011年报问题研究
    本文针对宁波银行2011年报中仅风险管理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质疑其年报中对交易业务与非交易业务和市场风险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问题,并指出了其年报中存在利率缺口分析的重新定价日问题和利率缺口分析的时段划分问题。
  • 详情 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综述
    从主权评级的影响因素,主权评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评级机构的行为,评级机构监管,主权评级与金融安全方面等五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文献,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演化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
    文章试图通过对2006年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央票工具调控目标转变这一政策事件的观察,展开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演化分析,同时还基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通过设计实证框架,对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形成机制从单一行政管制向双轨制过渡,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已初步实现了从准备金总量程序向利率程序演化。并且,在利率双轨制约束的操作程序下,人民银行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有效降低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
  • 详情 静态权衡还是优序融资——基于SPSM方法的资本结构平稳性检验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2011年季度数据为样本,以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根检验为基本方法,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旨在找出资本结构静态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不同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并且这一点在不同行业间表现更加明显,单一的静态权衡理论或优序融资理论不能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基础。
  • 详情 流动性与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国际经验、理论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指出流动性效应是利率操作的基础,而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靠性的提高,预期效应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国际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有关货币市场利率和中央银行利率引导的理论模型。对中国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公开市场操作能够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已具备开展利率调控的充分条件。在对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和中央银行利率安排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就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和未来利率引导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详情 全球性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全球性因素与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协同效应的历史演变,然后实证分析了1998~2011年全球性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通过因子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世界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同时,全球性因素对各经济变量的解释力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没有证据表明它已成为系统更重要的因素。全球性因素引起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部分改变,然而,全球性因素在中国不同经济变量响应货币冲击中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全球性因素,某些经济变量对货币冲击的调整幅度和方向、持续性反应和时滞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全球性因素并没有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系统性、根本性的改变。
  • 详情 财政分权的中国模式与OECD模式?:分税制是财政集权吗?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 详情 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
    结合74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t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以金融监管集中程度为因变量,6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一国的经济规模以及政府制定、执行和完善政策的能力对一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会产生显著影响;与我国的现实选择不同,自从我国2003年实行分业监管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对实施部分统一监管模式的需求概率值一直很高,统一监管模式的变革趋势日益明显。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现阶段宜采取牵头式的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待条件成熟时将监管模式由牵头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
  • 详情 银行业为何是大赢家?----一个基于竞赛理论的分析 (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经营业绩优秀,利润丰厚,甚至有学者称其为暴利行业。但是对于其产生原因的探究,学界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竞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竞赛成功函数接近现实的修改,首先分析促成银行业暴利的原因;其次,在一个极端条件下分析各行业对银行牌照竞争产生的租金耗散和银行暴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破解银行暴利的政策含义。
  • 详情 金融部门膨胀与货币政策:对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金融部门膨胀是由金融虚拟性所导致的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以及金融部门独立运行、自我发展的状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及金融泡沫,并进一步加剧金融部门膨胀。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日、美两国金融部门膨胀形式和程度的差异较大,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金融泡沫以及加剧金融部门膨胀的效应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是两国货币当局均忽视了金融部门膨胀。金融部门膨胀对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出了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