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女性董事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论文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自然实验机会,分析了女性董事的风险规避倾向是 否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论文通过对 2007-2009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 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投资水平下降的更快,而且这种效应主要集中在过度投资 的公司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倾向于通过减少长 期借款来规避债务风险。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女性的风险规避 意识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降低债务风险,帮助公司规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丰富了我们对公司投资行为的认识,以及女性高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 详情 风险投资背景与公司 IPO:现象与解释
    本文研究风险投资背景对公司在股票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政府背景风 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外资和混合型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 IPO 抑价率较低,股票市场异 常回报率较高,民营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与政府背景支持的无显著差异;如果仅划分为有、 无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两类,那么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支持的公司相对于那些非外资背 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 IPO 抑价率更低,股票回报率更高。对影响机理进一步剖析发现: 相对于那些非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倾向更加谨慎的投资策略,投资之后 对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会更加合理,进而公司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这些最终导致公司股票 IPO抑价率较低和回报率较高。
  • 详情 中央银行沟通能够引导金融市场预期吗?——基于 2006-2010年数据的分析
    本文利用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日数据,建立金融市场的EGARCH 模型,检验了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金融市场预期的引导效应。结论表明:我国中 央银行沟通已能够引导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预期形成;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相 比,后者的效力更强一些,并且在口头沟通中,央行行长比其他人更能影响金融 市场预期。主要的政策含义是沟通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新工具。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与规则设计:实证与理论
    本文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的 SVAR 模型,采用 Narrative 方法和脉冲反应函数,在分解和识别货币政策 冲击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发现:货币供给水平政策的实施较为随意,宏观调控效果较差; 货币增长率存在盯住通胀的规则,对实际产出具有显著而持续的效应;央行的名义利率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实际产 出,宏观效应较好,然而对通胀表现出正负交错性效应。然后,在估计中国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货币 新凯恩斯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市场化利率下不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现:相对于数量型货币供给规则,名义利率 货币规则能最有效的调控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且不容易引发经济波动。基于此,我们给出了中国有效货币政策规 则的设计。
  • 详情 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排他性检验——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实证设计
    困扰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套实证研究方案,排他性地 证实或证伪资本结构的某个理论支系。本文通过一套排他性的实证设计,观察四个控制子样 本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并推断出哪个理论居于支配性地位。研究结果支持了动态权衡理论, 即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阻碍了公司趋近其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越低,公司 趋近目标资本结构的行为越明显;中国关于股票回购的限制阻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中 国并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融资优序理论和“股权融资偏好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公 司资本结构调整行为。
  • 详情 “价格粘性”条件下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
    本文分别研究了“有价格粘性”和“无价格粘性”两种条件下我国金融加速效应的表现, 得到的结论是“价格粘性”和“金融加速器”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变量冲击结构变化的因素, 但“金融加速器”影响能力远小于“价格粘性”的影响。总的来看在“价格粘性”的假设下, 放大了各个冲击因素对通胀、 利率的 “金融加速器” 效应, 缩小了各个冲击因素对产出的 “金 融加速器”效应,而各个冲击因素对投资和消费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不同,有放大, 也有缩小的影响。
  • 详情 基金大比例分红之谜
    本文通过研究基金大比例分红现象,说明理性的基金管理者如何利用基金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来扩大基金规模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理论上基金公司应该避免分红来防止规模降低,然而实践上从2006年起基金公司却相继进行了大比例分红。本文提出三种可检验的假说解释这一现象:“信号”理论、“股利迎合”理论和“有限关注”理论。本文发现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后,基金净资金流入取得了两倍以上的增长,基金营销费用大幅增加,大比例分红还缓解了基金投资者的“赎回异象”,说明基金大比例分红是一种营销策略。本文证据说明基金大比例分红现象不适用解释股票分红的“信号”理论、“股利迎合”理论,而是支持“有限关注”理论,这对于今后基金以及股票分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借鉴。本文的研究对于由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详情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金融形势简析和启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金融霸权未被金融危机动摇,突出表现在美国仍然掌控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等,且美国继续滥用其金融霸权地位。而欧洲则深陷欧债危机,其主要原因包括欧洲国家自身经济失调、欧元区内部的不平等地位和国际评级机构的不公正评级等。我国应根据美欧金融形势和经验教训,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结构,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稳健发展虚拟经济,合理制定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加强我国金融业实力和地位,注意对国内金融创新的监督,构建我国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详情 机构投资者作用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角色研究——基于盈余管理不同动机的视角?
    关于机构投资者作用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终没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选择沪深两市2004-2007年有机构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类型机构在作用于上市公司不同动机盈余管理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机构投资者作用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表现出监督者角色。(2)短线型机构作用于公司盈余管理表现出的监督者角色。(3)当公司管理层存在行业业绩压力和避亏压力时,短线型机构表现出结盟者角色;当公司管理层不存在行业业绩压力和避亏压力时,短线型机构表现出监督者角色。(4)长线型机构作用于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者角色没有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在我国机构投资者作为精明投资者,能洞悉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发挥机构股东的监管作用已逐步呈现,但还很微弱,因此鼓励公司持股的机构化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
  • 详情 货币供给、流通速度与物价水平——基于非线性 STVAR模型对我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攀升,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物价水平上升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角度,采用平滑过渡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1996年以来的月度数据,研究了货币与物价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论表明: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依赖于经济所处的状态(高通胀和低通胀两种不同的状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导致物价同方向变动,且不依赖于经济状态;应对物价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