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测量与分析
    本文首次针对限价委托市场,构建回报、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的三变量VAR系统,分析成交委托和未成交委托的价格发现作用,测量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中的私有信息含量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研究发现: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居多,约为40.75%,未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只有0.46%。这为我国证券市场透明化建设提供了定量依据。
  • 详情 知情交易与中国股市博彩溢价
    本文首先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 详情 “T+1”交易制度和中国权证市场溢价
    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中国股票市场上一项独特的交易限制:“T+1”交易制度。这一制度要求股票 购买者至少到第二天才能将股票卖出。而中国的权证市场则服从“T+0”的交易制度,即购买者可 以随时将权证卖出。我们证明“T+1”制度会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使股票的价格中存在低流动性 折价。我们还证明股票流动性和相应权证的溢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最后,基于文中的实 证结果,我们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 详情 价格发现、市场微观结构和本地偏好:基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
    首先介绍本地偏好假说并对基于信息份额的价格发现模型(信息份额模型, Hasbrouck,1995 以及修正信息份额模型Lien和Shrestha,2008)和永久短暂分解模型(PT, Gonzalo 和Granger, 1995)进行对比,来考察在市场微观结构中两模型对价格发现贡献定 义的关系。实证部分使用从2006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的A 股和H 股指数作为 样本数据,通过检验得到上证A 股指数和恒生H 股指数有较为相似的微观结构,且两个市 场具有唯一协整向量的协整关系。通过IS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价格发现的贡 献主要来自上海股票市场,其平均贡献比例超过80%,由此测度结果从实证角度坚持了本地 偏好假说的成立。
  • 详情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的停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证
    本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构建模型,通过定价偏差、信息揭示程度、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 分析了连续交易机制和停牌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易和停牌的优劣,实际上取决于市场 知情者人数的多少;而公告信息精度的高低,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停牌实施的效果。另外,本文使用中国 股票市场的停牌和交易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例行停牌还 是警示性停牌,停牌后的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总是大于非停牌日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停牌在一定 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优于连续交易的预期效果。
  • 详情 人民币即期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境外NDF汇率之间的动态关联:NDF监管政策出台之后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DCC-MGARCH模型,并基于交易相对比较活跃的四期(1月期、3月期、6月期、12月期)合约日度数据,对外管局禁止境内机构从事NDF交易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市场、境内远期汇率市场和境外NDF市场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市场间常条件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随着合约期限的增长呈现递减态势,即期市场与境外NDF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境内外远期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弱;虽然即期市场存在对境外NDF市场的信息波动溢出效应,但从总体上看,在三个市场中,境外NDF市场的价格引导力量强于即期市场和境内远期市场,处于市场价格信息的中心地位。
  • 详情 基于GCRM模型的经济资本测度和贷款定价研究
    GCRM模型与ASRF模型相比,能给出与经济资本测度目标相一致的资本数量,而现有文献对GCRM模型中资产的到期收益率没有给出明确的刻画,本文则通过假设资产的到期收益率与其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相关,得出了基于GCRM模型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和贷款定价方法,它能够刻画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目标支付概率)和资本融资成本对经济资本和贷款定价的影响,为商业银行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 详情 CVaR-EVT和BMM在极端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风险度量一致性原则的提出,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的VaR模型存在严重不足,尤其针对分布具有厚尾特征的极端金融风险无法有效度量。本文采用极值理论(EVT)解决VaR方法的尾部度量不足问题,利用CVaR-EVT和BMM模型分析美国、香港股票市场和我国沪深两市指数18年的日收益数据,研究发现:(1)在95%置信区间及点估计中,分位数为99%的CVaR-EVT所揭示的极端风险优于VaR的估计值;且BMM方法为实施长期极端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其回报率受分段时区的影响,期间越长,风险估计值越高;(2)模型采用ML和BS方法统计估值显示,我国股票市场极端风险尾部估计值高于香港和美国市场;但是,国内市场逐步稳定,并呈现出跟进国际市场且差距缩小的发展趋势。
  • 详情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与价格之迷:来自中国1997-2008年的经验证据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来说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从而探讨了“价格之谜”产生的可能性,进而运用 VAR 模型分别从总量和行业层面分析了我国 1997-2008 年货币政策传导的价格效应。总量结果表明,利率政策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价格之 谜”现象,持续期大约在半年左右;行业层面结果显示,“ 价格之谜”现象在行业层面的反应程 度更强、持续期更长,并根据现实数据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价格之谜”产 生的可能性。为此,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体系,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 价格型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详情 银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抵押
    本课题运用某国有银行省分行的企业借款信息,采用线性概率模型和非线性Logit 模型,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研究了在银行信贷管理中抵押的作用。我们发 现,抵押对贷款违约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抵押对利率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们的结 果支持道德风险模型的预测,即差客户提供抵押,利率的风险溢价也较高;差客户违约率就 较高。因此,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是贷款合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