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中国的若干典型特征
    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单一利率政策的不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似乎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中国,目前利率究竟能在宏观经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采用典型事实的研究方法,本着“用数据事实说话”的基本经济学研究理念,尝试从众多的历史宏观数据中提取一些规律性的典型事实特征,找寻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重要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试图得到一些启示或政策建议。
  • 详情 中国货币供给的结构分析:1999--2009年
    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明显不同的是,目前全球经济似乎已较快地摆脱了持续低迷的威胁。与此同时,流动性的大量注入和经济的较快反弹反而增加了各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心。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深入分析M2较快增长的具体成因及其M2调控目标的可实现性等问题是摆在宏观决策者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结合经典的货币银行学理论,试图通过对历史经验数据的洞察,从内部结构层面对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特别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 详情 欧盟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制度缺陷——东欧金融危机的启示
    母国监管已经成为在设计和建构大部分跨国金融机构监管制度中的核心原则。在采用此原则的欧盟跨国银行监管机制中,监管权力与监管责任、监管成本的错位,使得金融监管风险以及损失承担的分配不当。这场危机暴露了在这一原则下,东道国金融体系对于那些跨国经营金融集团的母国监管节制的脆弱性。所以,在现行欧盟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之上,应当引入注重影响效果的监管机制作为原有的以实体为基础的监管机制的必要补充。
  • 详情 论文征集——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
    本专刊将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中国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 详情 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模式,分析了整体上市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整体上市有增发反向收购、换股IPO、换股吸收合并及自有资金反向收购等四种模式,其中增发反向收购模式是主要模式;整体上市公司存在盈利预测未实现、强化了一股独大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资产评估机制、建立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 详情 中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对比分析
    在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成熟的今天,中国与国际化水平接轨的脚步声已是越来越近,各项转型工作正处于迫在眉睫的关头。而对于激活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银行系统却还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尤其是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较弱,多数按照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定价,导致商业银行及其他事业不能与国外类似行业在同等水平上竞争。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现状,旨在强调国内商业银行还有很大潜力与动力来加快贷款利率走向完全市场化的步伐。
  • 详情 熵量化下的市场摩擦模型研究
    市场摩擦一直是市场有效性研究的重点.物理摩擦产生用熵值表达的不稳定状态。在市场模型中,市场摩擦产生一种不稳定市场状态。我们建立市场模型,对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一方面,模型可以有效的反映市场摩擦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复杂化,我们得到有关市场摩擦的可能性结论:市场摩擦可能促进局部的最优化交易;无市场摩擦情况下股票等同于货币以及确定市场摩擦将使个人消费产生有序化排列。最后,我们提出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验模型,希望可以进一步的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详情 后危机时代的保险监管创新: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
    效率与稳定一直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则是保险市场稳定、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此,监管机构一直关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保险监管的演进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保险监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保险监管创新的重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次贷危机后兴起的“新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宏观监管要基于微观组织的视角,具体到保险监管来说,就是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实现监管思路从传统的“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向“动态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素及可持续风险”新三支柱监管转变。
  • 详情 货币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成本渠道”理论最新进展
    如果运营资本作为生产和分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义利率进入生产函数并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定价,那么货币冲击就会同通过其他渠道影响总需求一样通过成本渠道来影响总供给。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高而不是下降。
  • 详情 限售股份交易制度与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性研究
    本文比较研究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颁布前后,限售 股份交易制度对股票收益及其波动性的影响差异,并重点分析了基于大宗交易平台的机构 “二传交易”③行为是否有助于降低限售股份交易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冲击。基于事件研究 法分析结果显示,以《指导意见》为主旨的机构“二传交易”行为并未有效减缓限售股交易 对二级市场股票股价波动性的冲击。进一步地研究还发现,在公司控股股东、管理者出售, 拥有交易所席位且交易活跃的机构投资者“接盘”的条件下,大宗交易平台的限售股份的“二 传交易”对股票价格波动性冲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