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CDM中技术转让障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清洁发展机制本意是创造一种双赢的交易模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各取所需,共同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但是在现实当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真正的技术转让却从未实现过。本文尝试从制度约束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的在CDM中存在的技术转让障碍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碳减排交易市场,发现CDM项目执行双方缺乏相应的约束制度是导致技术转让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 详情 低碳时代制约中国减排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若无有效的约束机制,各国政府是不愿单独承担减排责任的。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模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发现博弈的最终结果必将是碳减排时代的到来。然后通过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对比中外的减排环境发现:减排理论的缺失,经济结构特征,能源储备和消费结构以及减排技术水平将成为制约中国减排的关键因素。
  • 详情 媒体关注、盈余操纵与应计误定价——基于媒体关注的治理效应及其治理机制探讨
    作为一种法律外的制度,媒体关注是否具有治理效应?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财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2004-200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聚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系统性分析了媒体关注和盈余操纵以及应计误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后,媒体关注和管理层盈余操纵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媒体关注的提高有助于抑制管理层主观的盈余操纵行为;(2)通过“Mishkin检验”发现我国A股市场整体上存在着应计误定价的现象,并且这种应计误定价主要是由于操纵性应计的误定价所引起的,表明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是应计误定价的重要成因;(3)通过多种方法联合检验发现媒体关注与应计误定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媒体关注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对会计盈余构成信息的定价效率,降低应计的误定价。总体来看,就会计信息的披露而言,媒体关注具有深度治理效应,其作用机制是:媒体关注有效地抑制了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最终提升了市场对盈余构成信息的定价效率,降低了应计的误定价。
  • 详情 经营者将要退休是否影响公司绩效——以中国A股市场为例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经营者将要退休这一事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即五十九岁现象是否存在。对全部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经营者将要退休与公司的盈利指标、成长性指标显著负相关,控制权属性与以上指标显著负相关。进而将样本按照最终控制权是否为国有分开后发现,这种负相关性在国有控股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则不显著。五十九岁现象在两组企业中表现差异的原因有二:第一,退休政策在两组企业中执行的力度不同;第二,国有控股企业可能具有更高的代理成本,从而五十九岁现象可能更加严重。
  • 详情 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DCC-MGARCH-VAR模型的经验证据
    本文分析1996年1月到2010年6月我国货币政策波动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关系,首先运用ARFIMA-GJR-DCC-MGARCH模型测算利率、货币供应量、上证收益率和深证收益率的条件波动率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然后利用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股市波动的溢出效应明显,但股市波动对货币政策波动则基本没溢出效应。对于沪市来说,利率对它的波动溢出效应较货币供应量的更大,利率波动能解释其波动的16%,而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只能解释其波动的1.4%,而对于深市来说,货币供应量对它波动的溢出效应较利率的更大,并且货币供应量波动能解释深市波动的32%,而利率波动只能解释深市波动的12.8%。
  • 详情 我国货币供应量 M2 的回归模型与预测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工具重要的中介变量,央行通过操作各种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 响到产出、物价和就业等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正确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来预判货币供应量 走势, 对于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理解货币政策的变化及预判金融市场走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应量(M2)多变量回归模型, 对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因素进行 分解,从而揭示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通过运用2005-2009年的历史数据, 本文最终建立了一个用以衡量和预测M2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模型反映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依次为人 民币贷款规模、外汇储备、财政存款。通过运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未来货币供应 量的预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并且预测结果较为可靠。本文验证了实际中大多数分析通过观察和预测信 贷投放来大致估计M2变化的方法, 也说明目前央行通过信贷控制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是基本有效和 可行的。
  • 详情 一个关于地区间与国际间价格水平差异的一般理论
    本文对亨德森(Henderson, 1974)开创的新古典城市体系理论加以拓展,提出了一个关于 一国内部地区/城市间价格水平差异的一般理论。作为一个全面均衡模型,该理论可以解释所谓“国 内宾大效应” ,即一国内部各城市在人口规模、物价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居民技能水平等方面都 呈正相关的现象。该模型同时是一个关于国际价格水平差异的替代性理论。本文还表明,与学界流 行观点相反,经济一体化与地区间价格差异程度并无必然联系。
  • 详情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等若干指标与效率之间关系 -----基于14家上市银行07年至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DEA 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估计,并利用计量方法对影响银行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的盈利能力与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代理成本的减少有利于提高效率,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 详情 “特异性波动率之谜”在我国股市存在吗
    本文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通过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估计股票的特异性波动率,并采用GARCH、EGARCH、ARIMA等模型估计特异性波动率的预期值,利用Fama-MacBeth两步回归法和投资组合分析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特异性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特异性波动率之谜”是否存在。我们发现,在我国股票特异性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率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控制了表征异质信念的换手率后,这种负相关关系消失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上存在着严格的卖空限制,在卖空限制和投资者异质性的共同作用下,资产价格会被高估从而降低未来的收益率,造成了我国市场上的特异性波动率之谜。
  • 详情 信贷规模规避与货币政策调控
    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 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而加强与信托公司合作,规 避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在分析近期信贷规模规避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其对货 币政策调控的具体影响和未来挑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应强化对货币信贷 的统计分析,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密切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充分考 虑微观主体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