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Pricing and Static Hedging of Catastrophe European Option Under a Regime-Switching Model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catastrophe European option when catastrophe loss is described by a regime-switching jump di?usion process. We derive the close-form pricing formula of catastrophe European options and brie°y discuss the pricing issue of catastrophe bonds. We extend the formulas of static hedging strategies to the regime-switching setting and provide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static hedging of catastrophe options.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static hedging strategy of catastrophe options is effective.
  • 详情 股市泡沫的平稳随机终结超指数膨胀模型——中国股市泡沫的检验和识别
    传统的泡沫模型都是假设泡沫是指数膨胀的,无法显著的将泡沫和同样是指数增长的基本面引起的高速价格增长区分开来,使得泡沫检验的有效性遭到置疑。泡沫超指数膨胀模型可以克服这一缺陷,它认为泡沫是一种本质上快于指数增长的更快膨胀,具有一个理论上的有限时间终结点。本文引入了最新的一类超指数膨胀模型——均值回复平稳随机终结模型。它将泡沫的检验和识别转化为1)检测“非线性非平稳的股价序列是否潜含均值回复的平稳临界时间序列”;2)估计正反馈效应指数和潜在临界时点。利用它对中国股市2005年中期至2007年后期的投机泡沫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检验中国股市泡沫的存在性,识别29个行业板块间泡沫膨胀强度和积累的稳定性大小。同时,模型对于中国股市的泡沫破灭也有很好的预警效果。最后,本文分析了模型的政策含义。
  • 详情 基于铜合约的我国商品期货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商品期货的期限结构指的是商品期货的价格与不同到期期限的关系。由于期限结构综合了市场上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和操作者对将来的预期,因此,它更能够准确地为商品期货进行定价。本文选取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合约铜在2003年12月22日到2007年8月19日之间190个周数据样本,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基于三个期限结构模型分别对我国铜商品期货的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双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适合我国铜商品期货期限结构,而单因素模型估计的误差较大,不适合我国铜商品期货期限结构。
  • 详情 基于非线性方法的SHFE与LME期铜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非线性因果检验方法对SHFE期铜与LME期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HFE与LME期铜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领先与滞后关系,在经过GARCH模型对序列波动率进行过滤之后,发现调整后的价格序列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显著变小。
  • 详情 时间序列方法和衍生品定价模型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与绩效比较
    本文从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把时间序列方法和衍生品定价模型运用到我国铜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并用实证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样本内和样本外的套期保值效果。结果显示:在样本内和样本外,考虑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的ECM-BGARCH模型要比衍生品定价模型有更好的套期保值效果。研究时间序列方法和衍生品定价模型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以及比较其套期保值有效性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套期保值比率的计算问题,而且能够为我国铜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提供有理论指导并且切实可行的套期保值方法。
  • 详情 中国城市人口死亡率的预测
    死亡率是随时间变动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变量,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给付必须考虑动态死亡率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中国城市人口的未来死亡率变动进行预测。针对部分年的中国城市分性别人口死亡率数据缺失的实际状况,本文运用死亡人数服从Poisson分布的Lee-Carter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拟合较好。由上述预测得出,随时间的延续,中国城市人口的预期寿命将明显增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带来严重的风险,该风险导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收入远不足以支付未来的养老金,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如何规避这一风险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详情 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薪酬契约选择
    本文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背景,就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薪酬契约这一重要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我国2000-2005年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国有企业经理薪酬水平的上升,增强了经理薪酬之于企业业绩的敏感性,同时,相对于会计业绩而言,市场业绩在薪酬契约中的作用有逐渐增加的迹象。进一步研究表明,行业保护、经理政治背景和政府控制级别影响了市场力量塑造国有企业薪酬契约的能力。本文为市场力量推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动态变迁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T
  • 详情 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域选择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金融机构之一,外资银行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受到各省级政府的关注。在确立跨国银行进入大陆省级区域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初至2006年7月底在华265家外资银行机构的最新数据、运用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对跨国银行在华投资区域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显示:市场需求因素和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因素对外资银行有着显著的吸引,而区域政策环境因素和经营成本因素无影响。各省域招商外资银行的工作重点应立足发展本地经济、营造外资集聚、完善金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和做好外资银行机构的服务等工作,而非一味地提供种种优惠。
  • 详情 金融开放度与发展程度差异对银行危机生成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各类模型的数据结构、制度背景等方面对各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对于银行危机的生成机制来说,关键在于控制不同情境下论证银行危机的不同生成机制。本文与他人研究的差异在于,很好地挖掘出了政府治理指数、金融开放度量指数、金融自由化指数,选取全球60个国家24年的大样本数据运用Panel Logit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银行危机的生成机制,并论证了在不同金融开放程度与金融发展程度下银行危机生成机制的差异。
  • 详情 盈余管理、债务期限与银行债权保护——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我国债权人保护程度较弱的现实,以2000~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银行能否利用债务期限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发现银行无法整体上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以授予其相应的债务期限。本文进一步尝试将银行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愿和技术进行分离而予以单独检验。通过选择明显有舞弊嫌疑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企业和微利企业以控制住银行的识别技术,发现银行给予非标审计意见企业较严格的债务期限,说明银行有一定的识别意愿。但银行没有给予微利企业较严格的债务期限。本文还对盈余管理变量与债务违约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正向盈余管理程度变量、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识别变量以及微利企业识别变量对债务违约率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银行无法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银行的债权。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银行在信贷评估和贷后监控中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