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R&D投资、内源融资、技术效率—基于2001-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检验2001-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的R&D投资决策与内源融资、技术效率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现金持有量对R&D投资具有显著的解释力, 但盈利能力强公司并没有进行更多的R&D投资。在进一步引进托宾Q控制变量, 从而控制了现金流作为未来投资机会指示器的作用后,发现现金持有量和R&D投资机会的交乘项与R&D投资具有负相关关系,体现了融资约束公司R&D投资决策中现金持有的对冲效应。同时,研究证明R&D投资显著提高了公司技术效率,这种R&D投资的影响力在滞后二年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结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提供了证据,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出了转轨经济环境下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决策内源融资约束的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转轨经济环境下公司R&D投资决策相关经验研究文献, 而且有助于合理判断和考察R&D投资决策技术效率业绩, 指导公司建立具有内在一致性的R&D投融资战略。
  • 详情 代理冲突、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项目恶性增资——基于大股东对待股权再融资态度和政府干预的研究
    本文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基于大股东普遍放弃增配权、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对股权结构对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2003-2006年发生恶性增资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股东放弃增配权和较强的政府干预都将增加企业恶性增资的概率;放弃增配权使企业恶性增资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恶化;在大股东放弃增配权情况下,政府干预不会使恶性增资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大股东放弃增配权和政府干预均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使恶性增资程度随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放缓;也能使恶性增资程度随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放缓。上述研究发现,为理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推进了代理冲突对投资行为影响效应的研究;加深了政府干预、大股东融资态度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理解;为恶性增资形成原因和抑制恶性增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详情 新会计准则下的管理层行为:利润平滑还是盈余管理?
    以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为研究对象,考察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的利润调节行为的真实动机问题:利润平滑还是盈余管理。在控制旧会计准则下多种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带来的综合影响后,发现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动机是平滑利润,具体表现在那些当期盈利能力较差、盈利增长缓慢和过去盈余持续性较差的公司调节利润的可能性较大,这些行为通过减少未来费用和增加未来收益来帮助实现未来盈利增长和盈利波动性降低。新会计准则首次实施日的特点为本研究提供了这次很好的机会来分析盈余管理与利润平滑的差异并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了解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详情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从美国次级贷危机谈起
    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年8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商业银行流动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流动性偏好模型,分析比较了在流动性冲击干扰下,不完备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和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中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银行危机传导的理论分析有利于我国经济开放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详情 中美商业银行利差比较
    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实际利差的比较, 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显著低于美国,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除了银行经营方面的因素外,监管因素、政策方向、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以及金融环境等诸因素均是导致我国银行实际利差低于美国的原因。同时,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法定利差与实际利差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实际利差应不断提高,而法定利差短期内已趋于稳定,长期来看,法定利差终将消失。
  • 详情 国有银行部分私有化策略研究:并购 vs.引资
    本文构建了一家公私混合持股持股银行与多家私有银行相互竞争的混合寡占模型,分析混合持股银行以并购私有银行和向境外投资者出售股权两种策略实现国有股比例的同程度变化时,总存款量、各类银行存款量、银行利润、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及其异同。模型结果显示,在达到同国有股比例的前提下,较之引资策略,并购策略将引致在位银行较高的存款量和利润量,但总存款量及社会总福利却较小。
  • 详情 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西藏的实践评析
    作为适应农村经济产生并适宜发展的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金融创新,为西藏的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经验。本文以长期演化且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的小额信贷的典型机制和相应理论为规范,以实际调查数据资料为佐证,力图规范分析和经验实证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和西藏扶贫基金会在西藏农牧区开展小额信贷近 10 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在覆盖率和扶贫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机构自身的性质和西藏农牧区经济的显著差异性,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和西藏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存在着定位模糊、激励不足和推广困难等问题。据此,本文建议应明确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的商业化定位,鼓励邮政储蓄银行西藏分行开展小额信贷以促进竞争;同时,借鉴西藏扶贫基金会开展小额信贷的经验和政府的支持,积极培育政策性小额信贷机构。
  • 详情 国有产权、盈余管理与贷款定价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国有和民营公司银行贷款利率与公司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按盈余管理水平分级下两者之间的关系。选取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新增贷款的利率信息和相应的公司财务信息,剔除金融及ST公司。研究发现(1)对国有民营和公司,银行贷款利率与公司财务指标具有很大相关性(2)对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公司银行决定贷款利率考虑的主要财务指标侧重不同(3)对于国企,盈余管理对贷款利率与公司盈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更小。
  • 详情 从权证走向期权
    本文首次从理论上指出现行权证交易机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并进一步指出国内权证交易的问题与教训:创设方利益冲突的双重角色,定价机制紊乱与天量创设,不完整的卖空功能扭曲价格发现机制与助长过度投机,投资者衍生品知识贫乏与风险意识薄弱,以股票交易的思维应对风险特性迥异的衍生品交易,风险监控手段的落后与风险揭示流于形式。 本文提出,必须完善权证交易机制,保证公平参与,鼓励与保证公平定价;加强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引入衍生品交易实时风险监控系统;加强对业界人士的培训与投资者风险教育,设立投资者风险教育基金。并指出,期权与权证相比有着天然的公平性优势,应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期权交易。
  • 详情 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影响力指数的研究
    近年来,围绕公司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财务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成为财务和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1999-2006年度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收集上市公司高管的个人履历及其行政职务,构建和编制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影响力指数,以考察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在国有企业中,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具有损害作用,扮演“掠夺之手”角色,而在民营企业中,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具有提升作用,扮演“扶持之手”角色。此外,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还取决政治关系的形成途径、政府的干预动机及其干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