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

  • 详情 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吗?——基于 A 股股票质押的实证检验
    尽管中国股票市场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国 A 股却经常被人诟病为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本文以中国 A 股市场股票质押为切入口,创新性地构建了“股票质押融资规模”变量,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方法、工具变量检验、匹配样本回归等多种方法,作者对股票质押融资规模与上市公司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讨,进而对“A 股脱钩论”进行解答。稳健性的实证结果表示,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融资会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股票质押融资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公司投资增加 3.6%个标准差。影响渠道方面,股票质押融资通过“信息渠道”而非“外部融资约束渠道”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此外,股票质押融资规模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正相关。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打破了“A 股脱钩论”,而且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监管层对股票质押融资受困企业进行纾困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 详情 核心高管的股价崩盘经历与公司的崩盘风险——基于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行为学习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从全新的视角探讨核心高管股票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风险的影响。文章首次构建核心高管崩盘经验指标体系,经实证研究发现:第一,核心高管经历的崩盘事件越多、崩盘程度越严重,其所在公司未来的崩盘风险越低;第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崩盘教训能为高管敲响警钟,降低其所在公司未来的崩盘风险;第三,核心高管崩盘经历距离当期较近时,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风险的影响更大;第四,核心高管较为年轻时,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的影响更大。
  • 详情 股权质押、预警压力与大股东增持
    股权质押在 A 股市场十分普遍,质押风险防范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 2004-2016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发现,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质押比例越高、面临的预警压力越大,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也越高。进一步地,尽管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公告的市场反应相对较差,但依然显著为正;而且,增持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显著好于同样面临预警压力但未增持的企业。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投资者能够识别大股东增持的不同动机,但增持仍是大股东应对股权质押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股权质押风险防范的研究、加深了对大股东增持动机的理解,而且对企业应对资本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管层出台救市措施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风险资本投资是否损害了母公司的技术创新
    通过构建古诺模型和斯蒂尔伯格模型两种框架并将设立风险投资的创新成功概率沿吸收能力和行业竞争程度内生化,本文对经典公司风险投资行为模型进行了拓展,藉此研究了风险资本投资与母公司创新的关系及母公司和行业异质性对这种关系的调节机制,并基于 2005-2017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匹配法和倍差估计量‖技术及工具变量法等对模型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通过组织替代和战略竞争的双重效应,中国企业从事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水平,在创立风险投资后专利申请和创新效率均有相对于非无风险投资企业更为明显的提升;(2)不同吸收能力的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具有不同的创新效应,自身吸收能力越大的企业,新创企业的知识创造对其基础研究越有价值,设立风险投资的组织替代效应越大,创新的提升作用越明显;行业竞争水平也有与吸收能力相同的调节作用,高竞争行业的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对竞争对手创新空间的挤压效果更明显,战略竞争效应更显著,与低竞争行业的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无任何创新效果不同,高竞争行业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后其专利申请和创新效率均有明显提高;(3)大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具有更高的创新效应。本文还就如何提高风险资本投资的创新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企业竞争优势、国家竞争政策与跨国并购的内外部合法性
    本文首先基于竞争中性原则的概念,从政府补贴、税收负担、融资优势、回报率四个方面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指标,从产品市场规则角度衡量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的地国家竞争政策的中性水平。然后,基于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政策对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内外部合法性构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竞争优势对于上市公司发起跨国并购的内部合法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企业享有的融资优势与回报率优势的影响尤为显著。但是,竞争优势对企业跨国并购外部合法性的影响在所有制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相对于民营企业,当国有企业享有竞争优势,特别是补助优势时,会显著抑制其跨国并购交易外部合法性构建。而且,东道国竞争政策中性水平越高,企业享有的竞争优势对外部合法性构建的抑制作用也将越强。
  • 详情 CEO 和董事长的权力差距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
    本文基于权力制约与冲突的视角,探究 CEO 和董事长的权力差距对公司绩效波动的影响。我们采用中国上市公司任职网络中 CEO 和董事长的“接近中心度”来衡量他们各自的权力,发现公司绩效波动与 CEO 和董事长之间的权力差距呈 U 型关系。首先,当CEO 或董事长中一方的权力过大时,两者之间因缺乏有效的制约会导致公司绩效出现大的波动;其次,当 CEO 和董事长的权力充分接近时,双方既有可能因有效制约而提升公司绩效,也有可能会由于高层内斗而损害公司绩效。本文进一步用 CEO 和董事长的离任率及公司违规行为验证了权力制约与冲突的逻辑机制。
  • 详情 娱乐明星与上市公司关联:价值提升还是资本运作?
    社会名人在资本市场上是否能通过其声誉机制起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手工整理的 2006-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关联的数据,研究娱乐明星关联对上市公司绩效和治理的影响,并探究上市公司建立该关联的动机。研究发现:(1)从短期来看,与明星建立关联的上市公司会有正的超额收益,且关联的明星名气越大、二者的关系延续时间越长,则其市场表现就越好。(2)从长期来看,关联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变好,且更可能进行财务重述和受到更多的行政处罚,这说明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公司其治理水平变差。(3)建立娱乐明星关联可能是通过吸引散户投资者、分析师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和媒体报道更多的正面新闻而抬升了股价。(4)“股份减持”和“择时关联”是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两大动机。一方面,在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后,大股东会进行更多的股份减持;另一方面,公司更倾向于在较差业绩的财务公告前和债券发行前宣布与明星建立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娱乐明星”视角推进了“名人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各种关系背后的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和治理资本市场中与娱乐明星有关的乱象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启示作用。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了吗?-基于集成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证据
    保持金融稳定是目前中央“六个稳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乎经济发展。本文手工整理了 2010 年~2017 年非上市银行数据,利用集成机器学习(Ensemble ML) 技术测算中国 5 家国有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 103 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弥补了V-Lab 仅包含部分上市银行的缺陷。发现:总体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各年度平均有 25%以上的急速增长,2016 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控制了这一上升趋势,2017 年显著下降 10.3%;SRISK 份额最高的 5 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占 54.78%,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份额不断上升、已成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潜在累积点;区域性演进上呈现向东南沿海积聚的特点。控制区域性发展的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和上升的影响机制:总资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大而不能倒”的观点;杠杆率和期限错配是重要影响因素,银行的杠杆率降低 1%,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显著下降 0.2%,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下降 0.84%,上一年度出现风险的银行该年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下降 0.5%,支持了“降杠杆”政策,且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降杠杆的效果更显著;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显著降低系统性风险,但调控效果没有降杠杆强。最后利用国家层面和省际层面累计的系统性风险,发现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确存在显著影响。
  • 详情 利率风险、存款稳定性和风险跨期平滑:理论和中国商业银行的证据
    本文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银行存款规模的利率风险跨期平滑机制。该机制是在存款稳定性的基础上,以利率上升时期的收益自动弥补利率下降时期的损失,实现对批发融资利率风险和非缺口的资产和负债、贷款活动等项目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研究发现,银行存款对利率风险具有存款利率粘性、存款规模粘性和存款特权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变化的稳定性特性,使其能够跨期平滑利率风险。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存款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发挥存款的三种稳定性特征,跨期平滑作用越强;当存款规模超过一定的范围,风险跨期平滑功能将会反转,因此应该控制银行存款规模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按存款结构细分的讨论中,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都起到了利率风险跨期平滑作用;个人存款中的个人定期存款的风险跨期平滑功能更强,表明存款的稳定性越强,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作用也越强。银行存款规模对利率风险的跨期平滑,为利率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利率风险管理变成银行存款的管理。此外,我们的研究也侧面印证了期限错配可以降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敞口不必为零。我们认为资产和负债不必进行期限匹配,而要重视真实利率敏感性的匹配。
  • 详情 资本市场与企业投融资决策——来自新股定价制度调整的证据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所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本文以2014年新股定价制度调整为场景,考察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以及后续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市盈率管制导致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通过操纵股本规模、"压线"发行等方式减少上市时出售的股份,上市融资规模显著降低,但这些企业在上市三年内再融资的概率和规模显著上升。同时,发行市盈率管制显著降低了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在研发、并购等资金需求量大、风险较高项目上的投资支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企业会设法绕开政策的限制,但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股权融资效率、重大投资活动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的发现对监管机构全面理解新股定价制度的经济后果,从宏观层面平衡新股定价制度的利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