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

  • 详情 投服中心行权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基于关联交易视角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近年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文章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数据,考察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的行权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小股东在利益侵占相关议案中的投票率、提高上市公司的媒体负面关注度和增加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治理效应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且当投服中心采取公开发声和参加股东大会这两种方式行权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果更显著。文章拓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为投服中心保护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服中心未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详情 管理层业绩预告有助于缓解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吗?
    现有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股票在盈余公告期间会比处于旺季的股票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如果管理层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否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降低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本文以2010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首先,A股市场在业绩预告期间也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期间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平均可多获得2.1%的累计超额收益;其次,盈余公告和业绩预告期间,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有更大的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第三,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显著抑制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对收益率、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的预测能力。第四,自愿性业绩预告、与盈余公告的间隔时间越短的业绩预告抑制作用更明显。在更换盈利、盈利季节性、累计超额收益测度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存在。表明管理层业绩预告能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研究结果对市场建设和投资者决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机构投资者、流动性与信息效率
    本文首次考察了机构持股、流动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对信息效率的影响。基于三种 不同的信息效率测度,我们发现,机构持股比例的增加以及流动性水平的提高均会促进信 息效率。进一步,通过引入机构持股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有 趣的现象:随着流动性水平的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 效率。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高的交易量,机构投资者利用私有信息增持股份的信息被更多 的投资者获取并加以模仿,导致股价有偏(如羊群行为)且所承载的私有信息减少,从而 减弱了信息效率。
  • 详情 统计套利策略与交易边界设定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实证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提高。但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持股时间短,交易频繁,投资理念并不成熟,因此在现阶段,亟需改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统计套利策略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策略,在融资融券制度确立和股指期货推出的背景下,本文将对统计套利策略进行研究。 本文以统计套利策略中套利区间的选择问题为研究目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从随机过程理论出发,结合实践中常用的协整理论构建了随机微分方程模型,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了正向套利以及反向套利下的解析解,并通过Euler数值计算方法和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对正向套利策略进行了求解,提出了以特定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投资收益为目标的优化方法来确定最优套利区间。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IF1103合约和IF1106合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协整理论的建模证实了IF1103合约和IF1106合约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的价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计算了最优套利区间,结果表明在2010年11月9日到2011年2月24日的研究区间中,共有3次套利机会,套利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7.57%,优于其他文献对统计套利的研究成果。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不同的套利区间会导致不同的套利收益与风险,可以以套利收益-风险图的上沿作为最优套利区间的待选值; (2) 随着套利收益的提高,套利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单纯以套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选择套利区间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套利者的风险偏好或者收益偏好来确定最优套利区间; (3) 套利收益与风险由投资组合价差的内在性质决定。其中套利策略的风险主要受投资组合的价差回归均值的速度影响;统计套利的风险由投资组合价差的标准差决定。 (4) 统计套利的基本思想是相对定价,“均值回复”仅仅是统计套利实现后的结果。
  • 详情 股票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的相关性─理论与实证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从公司财务的视角探讨资产流动性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一方面,资产的流动性越高,现有资产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因而股票的流动性越好;另一方面,高的资产流动性也会带来投资机会的增加,导致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降低股票的流动性。因此,理论上资产流动性与股票 流动性间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特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资产流动性与股票流动性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以及不确定性的产生根源;其次,以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资产流动性与股票流动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票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显著正相关,资产的流动性越高,股票的流动性也越好。进一步,小规模、低成长型和融资受限的公司,二者间的正相关性更强。研究结果对正确评价企业投融资决策、资产定价和股票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详情 行业、地区和市场信息,谁主导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
    本文以我国A 股市场为对象,基于CAPM 和APT 理论,建立单变量和多变量 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市场、行业和地区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及其程度大小。结果表 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一方面个股价格变化同时存在显著的行业和地区联动效应, 但行业效应更强,行业信息主导着证券价格的变化。在控制了市场和地区信息后,行 业信息仍具有信息增量提供能力;另一方面,市场信息的解释能力可由行业信息和地 区信息共同取代;另外,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其联动效应越强。究其原因,与行 业内的公司其基本面之间所存在的显著正相关性相关。
  • 详情 分析师跟进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
    随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日益凸显。论文运用OLS检验了在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中影响证券分析师跟进数量的决定因素,研究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度、投资风险、股权结构和投资者关系等特征是如何影响中国分析师做出是否跟进的决策的。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运用计数(Countdata)计量的Poisson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倾向于跟进那些规模较大、交易额较高、机构持股较多且投资者关系较好的公司,而规避那些投资风险较大、内部持股比例和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公司。本文的结果与之前成熟市场中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所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兴市场中分析师的行为特征,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师在新兴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中介作用有着很大的价值。
  • 详情 分析师跟进能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证券分析师通过传递信息、降低分析信息的成本来增进整个市场的有效性。基于中国沪深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进与股权融资成本具有负相关关系,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能够对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这也印证了Easle和O’hara(2004)提出的信息是经典三因素模型外影响资本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的理论假说。对这一作用逻辑可能的解释在于,分析师跟进能够扩大投资者基础,进而降低融资资本成本,实证结果证实了Merton(1987)提出的投资者认知假说。
  • 详情 盈余管理、债务期限与银行债权保护——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我国债权人保护程度较弱的现实,以2000~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银行能否利用债务期限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发现银行无法整体上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以授予其相应的债务期限。本文进一步尝试将银行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愿和技术进行分离而予以单独检验。通过选择明显有舞弊嫌疑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企业和微利企业以控制住银行的识别技术,发现银行给予非标审计意见企业较严格的债务期限,说明银行有一定的识别意愿。但银行没有给予微利企业较严格的债务期限。本文还对盈余管理变量与债务违约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正向盈余管理程度变量、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识别变量以及微利企业识别变量对债务违约率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银行无法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银行的债权。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银行在信贷评估和贷后监控中识别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和意愿。
  • 详情 基于指令驱动市场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模型
    本文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特点,尤其是比较严格的卖空限制,将信息结构和看法差异两个摩擦因素作为市场价格变动的解释因素,试图探讨两者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本模型是对Handa,Schwarta and Tiwari模型的改进,HST模型对信息的处理比较简单,只考虑了信息存在的情况,且信息只能持续一个时期,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不仅信息的存在与否进是不确定的,同时信息也能在多个时期存在,分析均衡买卖价差的性质和信息存在有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