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

  • 详情 因子模型能定价期权收益吗?
    金融资产因子结构映照着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因子模型能否同样描绘期权收益?期权合约存续时间极短、风险敞口变化频繁,难以应用传统因子模型进行定价。工具主成分分析方法(IPCA)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动态风险载荷形式与期权风险特征高度吻合。本文尝试采用IPCA模型揭示上证50ETF期权的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因子IPCA模型能够解释超过87%的单个期权收益变化和超过99%的投资组合收益变化,表现优于现有的期权因子模型以及静态PCA模型。IPCA因子与期权在值状态偏度、剩余期限斜率以及Gamma价值紧密联系,能够解释40%至60%的因子变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监管者提高期权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
  • 详情 基于隐性因子模型的公募基金业绩分析
    如何合理评价基金业绩是满足培育一流投资机构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基于传统资产定价方法所构造的因子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高维特征决定基金业绩的市场环境。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前沿的工具主成分分析法,从28个与基金业绩有关的特征中提取出隐性定价因子。本文发现,五因子隐性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业绩的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内分别达到了81.85%和99.82%,这一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外分别为79.53%和99.74%。本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的解释力从整体、时序、截面和相对误差每个角度都优于传统的显性因子模型。在识别隐性因子过程中,基金持仓股票的市值、换手率、营业利润、过往表现和基金过往业绩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隐性因子部分的定价能力同通货膨胀率、国债利率、宏观杠杆率、股债市场流动性和工业生产不确定性等常见的宏观周期波动有关。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应当利用大数据多元化基金业绩度量体系,以优化散户投资者基金资产配置效率。
  • 详情 商品期货有助于预测通货膨胀率吗?
    通过从我国22种商品期货提取隐含的便利收益率时间序列,我们发现,期货市场的便利收益率的前两个主成分可以在样本内和样本外显著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率。在控制了利率、M2货币增速等因素的影响后,这一结果仍然成立。我们也用南华商品期货综合指数、南华商品期货各品种指数、南华商品期货大类指数,以及美国商品研究局商品期货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率进行了样本外预测,结果表明这些指数对于预测我国通货膨胀率同样效果显著。基于商品期货价格的预测模型都明显优于本文的基准模型和朗润预测指数。这表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包含了与通货膨胀率相关的重要信息,可以作为未来宏观形势走向和政策实施的重要参考。
  • 详情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随着金融市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影响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 最后,本文分析了结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金融漏损实证研究
    金融漏损现象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长期存在,其引致的金融风险逐步累积,一旦引发系统性风险势必阻滞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文章基于2001-2012年间金融漏损的相关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视角下金融漏损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金融漏损的市场失灵因素主要是信贷资源错配下的低效率运营,政府的持续扩张行为是政府失灵引致金融漏损的主要原因;市场失灵引致的金融漏损不断下降,政府失灵下的金融漏损却不断上升。消除金融漏损应打破金融垄断,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并解决政府激励与约束的非均衡性,使政府恪守“守夜人”职能。
  • 详情 银行信用组合风险多成分重要性抽样研究
    银行信用组合违约风险的度量和计算对银行监管有着重要意义。使用蒙特卡 洛研究信用组合违约概率时,重要性抽样通过条件独立性和“均值移动”两个步骤实现。本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违约相关性矩阵的单步重要性抽样算法。该算法通过主成分抽样选择违约结 构中占优成分,扩大其方差来实现,并给出了最优方差扩大倍数。数值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 信用组合遭遇极值事件时,具有一定的计算优势。
  • 详情 跨境双重上市能否提高公司业绩
    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用单指标(ROA 和Tobin q)和综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 析法将11 个财务指标合成而得)两种比较方法,对2007 年以前完成A+H 双重上市的45 家非金融类公司在A 股上市后的业绩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单指标和综合指标的纵向比较 发现,整体而言,双重上市后公司业绩并未得到提高。在为每一家双重上市公司按一定规则 选取了单纯A 股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后,本文继续采取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表明,双重上市第一年的ROA 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综合业绩情况好于对照组;而从Tobin q 来看,双重上市公司明显不如对照组。本文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双重上市的 积极效应难以发挥,这导致双重上市难以提高公司业绩。
  • 详情 基于PCA方法的我国上市银行效率测度及比较
    在“上市”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本文选取2007年我国13家上市银行,根据其2007年年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构建上市银行效率水平模型,测度各银行的效率值。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效率较低,成长性状况较好,盈利水平有待于提高,银行间效率差距水平显著。最后本文就此提出简短的对策建议。
  • 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得分模型,比较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变动情况。得出不同并购类型绩效差异性的基本结论: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并没有给企业的业绩带来明显的提升。在分析了实证结论之后,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防止为了追求暂时的政治利益而牺牲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不应当追求扩张而进入陌生领域。
  • 详情 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及功能改革:中国案例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验证我国金融体系在不完全市场的制约条件下,能否发挥“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这六大基本功能,以及通过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揭示当今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及其症结所在。在对一系列度量指标考察的基础上,论文发现:目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它们直接左右银行的信贷行为,相反,利差幅度和基础货币的调控却没有显著的制约效果。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依然是目前我国改革战略中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