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详情 AI赋能耐心资本网络如何驱动绿色创新? ——基于长期共同机构所有权的视角
    壮大耐心资本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鲜有研究探讨由耐心资本形成的共同所有权网络及其绿色治理效应。鉴于此,本文以2016—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长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长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增强长期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机制检验表明,长期共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抑制研发操纵与提升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来促进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抑制绿色创新的“黑暗面”,推动企业全面履行其社会责任,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言行一致”。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高科技行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长期机构所有权的绿色治理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从长期共同机构所有权视角揭示了AI赋能耐心资本网络在促进绿色创新中的显著作用,拓展了耐心资本作用机制及绿色创新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为政府监管政策制定与企业绿色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 详情 小股东意见分歧与上市公司股票错误定价
    支持和引导小股东参与治理是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和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健全投融资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和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3年沪深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小股东参与治理出现的意见分歧对股票错误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小股东意见分歧会显著增强股票错误定价;机制分析表明,小股东意见分歧通过减少公司特质信息含量、降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信息传递效率影响股票错误定价;异质性分析表明,小股东意见分歧对错误定价的负面影响随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融资约束程度的提高而增强,随投资目标财务相关性的增强而削弱。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优化上市公司小股东治理机制,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详情 环境行政处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基于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分析
    环境行政处罚作为环境规制的核心手段,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其影响机制及异质性效应是优化环境政策设计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的环境行政处罚数据,运用Staggered DID(交错双重差分模型)与双变量Tobit模型,分析了政府环境处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绿色行政处罚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一方面,绿色发明型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数量与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该效应在控制企业异质性与动态趋势后依然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在行政处罚后展现出更为敏感的绿色创新响应,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的增长表现更为显著;此外,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提升幅度显著高于非制造业企业。在中介机制方面,分析发现环境行政处罚主要通过改善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间接驱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发现PM2. 5污染与行政处罚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凸显了区域环境治理与宏观创新战略协同的重要性。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的差异化设计,二是构建动态信用评级体系,三是加强政策协同。这些研究结论为提升环境规制的精准性、激发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详情 金融开放与企业产品竞争力——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本文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金融开放对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一是竞争压力倒逼效应,推动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提升创新能力,重塑竞争优势。二是资源配置效应,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改善融资环境和拓展出口渠道,帮助企业实现要素升级,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3)异质性检验发现,政策效果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盈利能力低及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低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金融开放对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了微观证据。
  • 详情 数据隐私与企业创新 —来源于《个人信息保护法》 的证据
    摘 要:随着互联网与电子贸易的发展,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议 题之一。本文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选取2021年《个 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以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度为 中介变量构建机制分析。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每年专利数量增量减 少了 12.4%。《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短期内对企业获职数据的能力造成限制,因此会抑制数 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的创新活动。此外,机制分析表明《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抑制机构持 股比例和分析师关注度进而抑制企业创新,这一结论与异质性检验结果一致,即尽管长远看有助 于构建健康数字经济环境,该抑制效应短期内在国有高数字化转型水平企业及非四大审计的企业 中更为显著。
  • 详情 技术红利与社会风险的平衡之道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其影响广度从 日常生活延伸至全球治理体系。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6000 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接近 2.5 亿,技术渗透率高达 17.7%。这一指数级增长态 势既孕育着社会效率革命的曙光,又潜伏着深刻的伦理危机。当深度伪造技术能 够以几可乱真的方式模拟人类生物特征,当算法偏见在招聘、信贷领域悄然固化 社会不平等,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享受 AI 技术红利的同时, 构建牢不可破的伦理防护网?本文从 AI 技术的社会影响全景出发,系统分析其 作为效率引擎与犯罪工具的双重面相,并探索符合技术伦理与现实需求的治理路 径,为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 详情 股票人气对公司市值的影响:价值转化与监管风险
    本文深入探讨了股票人气对公司市值的影响机制及其双面效应。研究表明, 高涨的市场关注度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条件、提升并购议价能力和拓展业务机会等 渠道,显著提升公司市值并反哺实体业绩。典型案例分析显示,融发核电因涉足 “可控核聚变”领域引发游资追捧,中毅达则凭借化工涨价题材获得资金青睐,二 者均在短期内实现市值快速攀升。然而,人气炒作也伴生着显著风险:当市场关 注缺乏基本面支撑时,极易诱发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 行为,招致监管处罚甚至退市风险。规范市值管理行为、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平 衡投资者关系与合规底线,是上市公司实现人气价值可持续转化的关键路径。
  • 详情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性:新测度与新发现
    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是金融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概率分布、反映收益率整体非对称性的新测度(Return Asymmetry, RA),首次为该争议提供了跨市场的系统性证据。研究发现:首先,RA测度在中、美等主要市场均能负向预测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其解释力较传统测度显著提升;其次,RA的定价优势源于其对收益率复杂分布信息的更全面捕捉,特别是能有效识别系统与特质非对称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后,通过博彩偏好、投资者情绪、关注度和套利限制等多维度渠道分析,证实行为因素是驱动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的核心机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弥合学术分歧,更建立了具有全球适用性的非对称定价分析范式。
  • 详情 买卖均衡条件下股票博弈定价及衍生指标
    摘要:本文首先简略分析了股票市场定价的发展,认为当今金融市场的股票定价方式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交易中的核心活动,即买卖双方博弈信息。在金融和商品全球化的时代下,应以复杂经济的动力学视角来看世界,以均衡博弈为新框架来观察和度量金融市场的交易,促成新的股票交易理论和技术体系。以股票买卖交易为例,当我们将时间因素抽出去,股票价格不再按时间序列排列,而用交易额与成交价格内积构造形成一个新的序列集,这样就强化了数据特征。利用强化(累加)数据序列,在本文提出的中式棋盘格坐标系中,利用复杂系统的粗粒化提升法,将成交额的序列数逐个累加,回归成买卖交易的两条单调递增曲线,然后求解到买卖曲线交点,这个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均衡博弈价格,均衡博弈价格是一个二维的指标,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涨跌),这个博弈交点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证明它是均衡条件下博弈的一个半稳定点。这样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除了当前以统计平均的方法,又有了以博弈为动力的定价方法。 均衡博弈定价方式能够衍生出很多股票交易的指标,如:日线、周线、月线等等,这当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引”用ϕ表示,代表当天交易的涨跌和优势占比大于50%上涨占有;小于50%下跌占优。另一个是“势”用λ表示,代表一只股票涨跌的趋势。λ是一个股票买卖趋向指标,代表一方确定性的程度,确定性越高λ越小;确定性越小λ越高。当股票买卖趋向一致时,这个指标会收敛至一个常数0.666~0.525的区间。 本文中也给出了博弈价的应用实例,讨论了棋盘格坐标。另外,还探讨了复杂系统在金融其它方面的应用,例如虚拟货币。
  • 详情 有利为之还是被迫入局? ——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
    要建立“长钱长投”的投资者市场,企业优质的文本披露必不可少。本文基于政企双向利益交换视角,利用深度学习技术(Word2Vec模型)构建年报文本可读性指标,检验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寻租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在机制分析阶段,研究证明了寻租行为会通过企业自利行为和管理者自利行为影响年报文本可读性,同时排除了官员主动敲诈能促进寻租对可读性负面影响的情况。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治理手段、市场监督力量以及政府治理政策均能有效抑制寻租对可读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信息披露视角拓展了寻租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优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深化反腐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